臨高啟明 第一百三十節 沖、繁、疲、難_頁2
下14英支大概20公支,標準54型是33公支左右,比我們精細多了。」
「咱們以後不統一用公支麼?」程米憐想到之前工業口轟轟烈烈的標準化倡議,要求去除所有舊時空的莫名其妙的行業標準--尤其是英制。
「太麻煩了,不就是個稱謂麼?英支符號是s,我們說它是宋支的song縮寫不就完事了?標準這個東西最好別動,你看工業口到現在標準件還有不少是英制的--這東西的影響力一旦形成,不是你換個時空就能避開的。」
「比如那個奇葩的1435標軌。」鄒標笑道。
「沒錯。標準一旦形成,要改掉哪有這麼簡單。」黎山不願意改掉英制也有這個因素在內,因為太多的技術資料和行業標準都是按照舊時空的英制來制定的。
「不過,企劃院似乎對日產八噸的棉紗生產線有所疑慮,現在只批准了這兩噸的生產線。」鄒標說道。之前的計劃書是在示範廠建成一個日產量八噸的多條生產線,大約需求錠數兩萬五千錠,不過企劃院對於發展棉紡織非常猶豫。
「企劃院怕的無非就是原料和市場的問題,一五期間棉紡織業就是這樣被取消的的。」黎山說道。
「是,如果兩萬五千錠在理想狀態下開足馬力生產的話,每年需要耗棉1200噸。海南本身幾乎不產能用的工業用棉,先不說我們能不能從外面收到那麼多棉花,如果除去元老院控制區的內循環,至少還得有400噸產品需要外售。」鄒標說道。4
400噸的棉產品夠二十萬小康人口一年使用了。不過這也是理想狀態下的最大化生產,實際上兩萬五千錠年耗棉不會有那麼多。
「我知道他們擔心什麼,如果說我們避免大規模發展織布工業我還同意,避免發展紡紗就是非常不合理的情況了。」
「在明朝的賦稅制度下,先不論落後於否,海南都有大概六成家庭擁有手工織布機,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而紡織的特點決定了,大部分時間下織布機都是在等紗的,空置率相當高。」
「一匹布的織布平均要七天,其中紡紗就占了四到五天,織布只需要一天,剩下六天織布機幾乎就是空置的。如果我們銷紗,能填補這個空置。」黎山說道。
在舊時空,大清所謂的「土布抵禦住了洋布」實際上並不準確,鴉片戰爭前,廣東土布裡面已經摻有大量洋紗了,手工土布的蓬勃發展其實也是依託于洋紗的進口。但是這個過程卻相當複雜,並不是一句話就能概括的。
「那原料部分呢?」程米憐問道。
「就歷史統計來看,僅松江每年外銷1300萬匹棉布,大致每年都有一萬多噸的棉花,並且此時還有很多北方商品棉流入。不過考慮到北方的受災情況,或許我們的棉花需要在印度獲取。」
「問題是,我們如何讓他們不在本地織布,而把棉花運給我們?之前我們也購買了許多印度布。」鄒標說道。這也不是他一個人的疑問。歷史上印度布是很有名的,如果歐洲人願意購買印度布,那他們就會本地加工,而不可能將棉花運過來。
「咳!莫笑安可能收了夸克窮的賄賂,但我沒有證據。」黎山開玩笑地說:「根據殖民貿易部的《貿易年鑑》上的數字,我們採購的印度棉布離岸均價大概是每匹2元左右,而松江布離岸均價要便宜的多,只有0.5元。當然,我們進口的松江布在質量上要遜色於印度棉布。」
「嘶!那元老院之前不是多花了好多錢?」程米憐頗為驚訝道。他聽說學校用的都是印度布。這麼多年這麼多學生,那得多少錢!
「這倒也未必。從歷年進口棉布數字看,松江布和印度布我們都有大量進口,低端未經染色的松江布的進口比例是所有紡織品中最高的。只能說應用場景不同,各有不同的市場。」
「但印度布離岸價格高,不也意味著棉花離岸價格高麼?」鄒標問道,「如果我們要進口印度棉花,價格太高必然競爭不過本地棉花。這樣的話我們的棉花進口只能以國內為主了。」
「在平常年間,或許印度棉真的沒有國產棉便宜,不過現在北方戰亂,農民恐怕很難安心的種植棉花。原本中原和黃淮的產棉區是否能指望還要打個問號。所以國內的原棉價格必然會上漲。我們進口印度棉未必會虧。就算虧一點也沒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