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是普林斯頓打法,精準高效,不過隨著球隊 1 號位納什的受傷,被迫終止。第二階段是主控階段,同時還要去領防對手的控衛,那段時間科比准三雙不少,甚至還有三雙收入,可是贏了一段時間,發現這個打法面對強隊贏不了球,沒辦法,再次終止。第三階段,就是連續 30 時間段,自由出手,自由攻擊,不過看數據統計就知道出手數不少,球權掌控率並不高,可依舊是球隊贏不了球,甚至還因為高得分長期輸球,惹來了霍華德的加索爾的抱怨。第四階段,為了贏球,也為了安撫內線 2 員大將,科比開始重新主控,但和上一次主控不同,這一次他明顯減少了個人出手數,很多時候乃至是為了助攻而助攻,為了傳球而傳球。可賽季已經過半,湖人隊連 50 的勝率都沒有,迫於戰績壓力,迫於承諾,科比開始進入第五階段,也就是最終階段,完全依靠自己的個人能力帶領球隊取勝。這期間出現了很多嘆為觀止的表現和進球,可同樣的,這種打法,也燃盡了黑曼巴最後一滴血,所以 2013 年 4 月 12 號,科比拼斷了自己的跟腱。
你以為這就是一個賽季如此?其實科比在 05-06 賽季就是這樣了,只是那個賽季戰績不佳,球隊大牌也不多,因此遭到了人們的忽視。稍微復盤一下,前八場比賽,科比出手並不誇張,甚至加起來只有 6 次三分球出手,串聯和籃板都在認真去做。發現隊友不給力,這樣贏不了球,進不了季後賽後他開始瘋狂飈分。等戰績稍微穩定一點,大概是 12 月份的好幾場球,科比其實是有想過要停止這種得分表演,繼續盤活全隊的,不過還是賽季之初一樣,效果不佳。既然這樣,科比又開始瘋狂飈分,中間出現了很多傳奇比賽,比如 3 節 62,比如單場 81 分,都是這段時間。戰績稍微穩定後,科比又開始求變,主要是為了季後賽走得更遠做準備,因為作為拿過 3 個總冠軍的球員,他很清楚單槍匹馬,在季後賽活不長,不管是他還是芝加哥的 23 號,都一樣。所以大概是 06 年的 2 月,你仔細觀察錄像你就會發現,科比不再是從頭到尾自己來,而是上半場儘量壓製出手,多助攻串聯,激活隊友的比賽熱情,下半場再自己進入攻擊模式,收割勝利。發現這樣勝率仍然不佳後,科比沒辦法,3 月份再次放棄了這個打法,又開始全程自己發力,瘋狂得分求勝。如果不是這一波瘋狂飈分的 11 勝 3 負,洛杉磯湖人隊那個賽季肯定進不了季後賽。千禧年後西部的殘暴,大家不是不知道。
這年的季後賽更是明顯,科比前面收斂了得分,專拼防守和給內線餵球,到了生死戰第六場他才不得不站出來得分,一場 50,也是科比的季後賽最高得分誕生了。第七場他繼續貫徹「禪師」的意志,讓內線多打,可惜不給力,最終輸了球。這裡很多人批評科比最後賭氣不出手,其實後來科比和傑克遜都公開解釋過,這是球隊教練組的決定,他們認為這樣勝率更高,所以才出現了所謂科比不出手的情況。不過也正是這場比賽,讓科比明白了,這群隊友帶不動,想要贏球必須引援。
都拿科比當年季後賽數據下滑說事,主要是得分,因為助攻籃板其實都是提升了的。可你也要看看科比的那年季後賽相比常規賽出手下降了多少?接近 7 次!20 出手得到接近 28 得分,命中率高達 497,三分命中率 40,這不就是所謂的低出手高得分麼?這不就是高效模式麼?f 體育曾經做過一個數據模型,nba 球員出手越多,得分難度越大,命中率越低,在大數據分析下,沒有一個人可以免俗。而 20 左右的出手,是一個 nba 球員命中率最高的出手區間,這個看看科比就知道,除了最後三年的大傷影響,正常情況下,科比 20 出手數,命中率都是還不錯,基本上保持在 46 上下。號稱超高效得分手「死神」杜蘭特也是這樣,超過 30 次出手的常規賽(不包括 30),只有一次命中率達到了 50,對手還是弱雞森林狼,其餘的 7 場比賽,命中率分別是 419、452、469、424、454、412、324,出手最高的 2 場比賽,投籃命中率也最低。你說這只是常規賽定律?巨星的舞台是季後賽?那好,因為這個定律,其實更適合季後賽的舞台。
杜蘭特季後賽出手 30 的所有比賽,一共 5 場,最高 433,最低 212,平均下來命中率僅僅 337。高效如詹皇其實也在總決賽印證了這一點,高出手,只要樣本足夠,必定是低命中率的。因為原因很簡單,在 20 出手中合理球機會球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