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第五十章在揚州_頁2
,往生極樂土」的揭子,與逐屋逐戶廝殺爭奪的官軍,一起葬身在烈焰煙燼之中,據說因為死者枕籍無法收攏,而毀舊城覆之為野,再在上面淶民重建居所。
因此現在我所見到的揚州,只是個泛泛地區稱謂,而不是一個城市名,其中大多數殘垣斷壁上,重新建造起來的一個個村落和市鎮,將揚州城的舊址,分割的支離破碎,幾乎看不出原來的面貌。
只剩下一個水門和漕河碼頭,在繼續發揮著作用,因為這裡可以通達到海邊去,於是這裡也成為海藩的舶來物,在內陸的少數半公開的中轉分銷之地。
作為東南之地最大的集散口岸和手工業聚集地,最盛時擁有一百多個行會和商團聯合,因此這裡曾經是被海藩勢力,滲透和插手最多的地區。
做為破敗後始終無法恢復的標誌,泰興改新以來建立的淮南都督為首的四使三司,都已經不在揚州城當地,而是在附近的江陽、揚子乃至更遠數百里外的海陵城。
見到了揚州城的慘狀後,在我的記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研究,作為當年崇明帝的短暫中興之後,掀翻天下半壁,重創朝廷權威的大動亂,也全部浮現了出來。
所謂的大雲光明教,因為以武周時期女帝欽定的《大雲光明經》為根本教義,糅合諸多本土和外藩信仰而成的大雜燴,而得名。
關於大雲光明教興起做大的前後,洛都兩學之中亦有專人進行研究和考證,作為史鑑,而我聽到最多一種說法是:
興起一隅而席捲半壁的所謂拜教運動,幕後有與朝廷中樞關係緊張的海藩諸侯的推手和身影,最少也是樂見其成的刻意縱容。
起碼大雲光明教起事的最初,所獲得大批武裝和物資,並沒有明確的來源和說法,就這麼令人存疑的出現在訓練有素的教眾手中。
而當時海陸之爭的矛盾,已經徹底激化,海藩勢力試圖通過攪亂朝廷的財賦重地,打擊競爭對手,來獲得經濟事務和政治領域上的更多語話權和占有率。畢竟,海藩各種資源輸入已經成為維繫朝廷運轉的一大來源。
只是後來連幕後的操縱者,也徹底失去對局勢的控制了,被裹挾進暴動的普通百姓,已經分不清楚海藩商家還是本地土戶的區別,而濫加抄殺,才引得一向與國中對立情緒嚴重,而一直作壁上觀的海藩,主動發兵內外合剿。
而放在我出身的南朝角度,則是完全另一種觀點,更多是傾向於某種大陸陰謀論:
也就是說,朝廷中樞自上而下有人在策劃和促成,通過拜教運動來,排斥和消滅蔓延在東南財賦重地,而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蓬勃興起的海藩資本和勢力,不然難以解釋大雲光明教對官府基層的各滲透和了了如指掌,如此無孔不入的先天優勢。
作為一度為官府所默認的鄉里結社,甚至蔓延到海藩之中去,鬧出來好些風波和動盪。
而就我的前身看來,更多是大雲光明教興起的時代背景有關,其根本原因很可能是:
來自海外藩藩奴種植園的工商營造資本,與內陸大地主莊園經濟為依託的傳統手工業行會,在爭奪國中傳統政治領域語話權和經濟事務上的激烈競爭,某種具化的表現。
大雲光明教的創始者,抓住了這次大時代的機遇乘勢而起,進而成為天下震驚的眾矢之的。
而哪些大雲光明教殘黨的傳聞,不過是因為:
初代教主荊軻守,所謂天平自在王,在烈焰焚城中,並未找到可以確認的屍體,再加上後來各路官軍惹出來冒領爭功的鬧劇「三屍案」,
破城後的官軍各部對朝廷派來的觀軍容使、省察御史和東南採訪使,同時交出三具號稱「賊首」荊軻守的屍身,並且都有一幫從賊故人,來信誓旦旦的指認和證明,其真實性。
因此,自今世間仍有打著大雲光明教旗號,據說殘餘信徒出沒的消息,傳聞這些餘孽一直相信並流出一直說法,那位荊教主並未真正的身死,只是被上天派來的使者所接引,暫避往樂土,總有一天會重新回歸,再建大地上的人道天堂。
上了岸後,
作為失去代步的補償,他們送了我一匹漆黑色的淮上馬,馱運行李兼代步,這種馬個頭矮小而蹄足粗大,屬於諸多南馬系列中比較普通的品種,唯一的優點就是食雜,耐長途,對水鄉地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