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第506章,奢侈的公平與產業轉移
更新:11-10 19:59 作者:小兵王2 分類:其他小說
徐凡下達完命令之後,李德卻是一臉苦悶道:「陛下,您這樣增加工匠的俸祿,就更加沒有人願意去屯墾了。」
李德成為了大漢假相之後,主抓屯墾,農業與水利工程建設幾方面的事務。
這其中農業和水利建設還好辦,大漢每年都有二十億的專項的資金,用來興修水渠,修農村馳道補貼給農戶。
加上新式的耕作技術,化肥技術,以及抽水機的普及,大漢糧食的畝產一直在提升,關中糧食產能已經普遍達到了3石每畝。
普通農戶一年的收入可以突破12000錢,要是靠近城池的農村再弄一點副業,賣點蔬菜水果,雞鴨等家禽,一年2~3萬錢的收入是輕輕鬆鬆的。
這在大漢的農戶當中是妥妥高收入人群,按照大漢的標準,年收入破萬的農戶屬於中戶,年收入達到3萬就是屬於富戶標準,在大漢屬於小康之家。
醫療,教育,住房都不會成為這個家族的阻礙了,當然不是阻礙不代表什麼問題都沒有,看得起病,不代表所有的病都能治的好,上的起學,不代表一定能考得上學府。但總的而言,關中的農戶算的是這天下農戶當中最幸福的一批人。
但就是因為關中的條件太好了,關中的百姓就更加不願意去其他地方去屯墾。
吹成魚米之鄉的江南又能怎麼樣?能比得上他們天府之國的關中?號稱玉石瑪瑙遍地的西域,那也不過是吹風沙的地方,遼東南洋,那也只是化外之民待的地方。
關中的百姓驕傲的認為自己的家鄉就是天下最好的地方,他們根本不願意去其他的蠻荒之地。
所以對李德來說,每年最頭疼的事情反而是,安排關中屯墾的名額,誰都不願意離開富饒的關中,但偏偏天子又看重公平,把屯墾的名額平均分給天下各郡。
像大漠,河北,蜀中這些地方不是人口稠密,山多地少的地方,就是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他們對朝廷安排的屯墾大致是滿意的,畢竟他們在家鄉也沒什麼出路,屯墾了還能獲得一小塊土地。
但在關中,三川郡,陳郡,會稽郡等富裕的郡縣,他們本身待的地方就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怎麼願意再去寒苦之地?
所以每年都跟打游擊戰一樣,要抓人去屯墾。而現在朝廷又要增加最低俸祿標準,這顯然是極其有利於這些工業郡的,他屯墾的工作自然就變得越發艱難了。
徐凡寬慰道:「屯墾和增加俸祿是相輔相成的事情,沒有假相你每年安置幾十萬青壯屯墾,大漢的產業根本吸納根本不了每年成年的青壯,而且沒有屯墾擴張的市場,大漢的產業也容易飽和,到時候工匠不要說增加俸祿了,只怕俸祿還要下降。」
「而且我大漢占據了這麼多土地,但要是沒有我們自己人去開拓,這些土地只能得而復失,屯墾政策是我們整個大漢都受益的政策,那就要我大漢百姓同時承擔這個責任。」
可能是皇帝做的久了。徐凡越發覺得公平真是一種很奢侈,很珍貴的東西,大漢為了維護這份公平,每年要多花好幾億錢,只為所有的人都共同承擔這份屯墾責任。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大漢所有階級都不滿,但因為分擔了壓力,所有人都能壓抑這股不滿。
難怪歷史上那麼多強盛的王朝,打下了那麼大的疆域,終究還是丟失了,每年安排幾十萬百姓戍邊,這不亞於每年都要打一場大仗,還要安撫國家內部百姓的不滿。在封建王朝那種本就不平等的制度下,這根本是做不到的事情,而且封建官僚也不願意做這麼辛苦的事情。
他們只能撿簡單的事情做,駐紮一支軍隊,守護這片龐大的土地,但沒有百姓的軍隊只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最終還是在這片土地上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即便工()
業國做到這樣的事情,那也是死命壓榨本土的百姓。逼著這些百姓沒有選擇,只能流落異鄉。
想到歷史上的經驗,徐凡內心有一種預計,像大漢這樣每年大規模的屯墾,會在他之後結束,他不想辦法做這困難的事情,後世的子孫就根本做不了。
而沒有足夠的百姓駐紮在當地,大漢現在龐大的勢力,能不能保住其中的一半都是一個未知之數。
大漢歷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少府令府衙。
陳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