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槍泣血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眾生平等_頁2
更新:09-14 16:04 作者:勻音早西 分類:玄幻小說
生、阿修羅、人、天等之間就不能互換角色,所謂的今生為人,來世做牛做馬的說法也就沒有了依據。因此,在佛教的觀念中,一切有生命的物種在本性上是相同的,沒有高下貴賤之分。
大佛之祖明確指出:「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世故名眾生。」
所以佛陀自稱「我今亦是人數」,意思是佛與眾生本來都是平等不二的,差別只是在能否滅除煩惱,能滅除煩惱的是佛,反之,是眾生。
可以說,在對待生命的問題上,佛教的視野更為開闊,並沒有僅僅局限於人類本身,以至於佛教子弟遍布全宇,沒有種族門檻,沒有天賦門檻,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參佛。
佛教的包容一切,只要你願意,你要你肯,苦海永無涯,回頭便是岸。
佛的本生故事「王子飼虎」、「屍毗貸鴿」向信眾們傳達的就是「眾生平等」的教義,為了拯救鴿子和老虎幼子,屍毗王割去腿上的肉,小王子捨身。
或許,在人類中心主義者看來,這種說教有些不可思議,人的生命價值怎麼能夠與動物相提並論,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嗎?
然而,在佛教看來,眾生平等,任何生靈沒有高下之分,因此,慈悲的對象不只是人類,也包括一切有情眾生。在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受到保護的思想前提下,佛教提出慈悲為懷,善待一切生命的觀念。
並以此作為倫理道德的善惡標準,評判和發放眾生在來世輪迴果報的門票,第一善業就是不殺生,凡行善積德者上天堂,入善道;殺生則是十惡不赦的第一條,凡行惡作孽下地獄成餓鬼。
&嚴經》有云:「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佛教用一種平等的視角和心態去護持一切有生命的物種——一切眾生,使得佛教沒有其他教派人類中心主義對待其他生命物種的傲慢與偏見。
相對於這裡的佛教的強勢,蘭絕塵上一世所在的宇宙時空,那裡的佛教將不殺生是佛教全部戒條的首戒。
在古中國,中國儒家認為人可以為神、上帝。儒家相信人畢竟有體現至善、上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可能。孟子認為: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之趨善,如水之就下。
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便可成德、成聖。荀子認為:途之人可以為禹。程朱理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之路,也是把國家、組織的管理權柄最終交給聖人。
到陸王心學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無物」,也是這樣。而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下,佛教吸收儒家的有教無類也發展出眾生平等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說法。
儘管佛教的起源來自鄰國的古印度,但它在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和融合中逐步發展為中國的佛教,佛教的包容性顯露無疑。
其中的佛性論代表了中國佛教的基本特徵,它為佛教的「眾生」觀念注入了新的內容,即以佛性作為眾生平等的理論依據,把人類對生命的關愛和平等的理念由「有情眾生」進一步擴展到了「無情眾生」,提出了「無情有性」的觀點。
通俗的說法就是認為不但一切有情眾生,而且如草木瓦石等無情眾生亦有佛性。從中國佛教的圓融觀點來看,不僅人類能夠成佛、有生命的眾生能夠成佛,而且,那些在人們眼裡可以任人宰割、任意踐踏的「無情眾生」同樣具有佛性。
從邏輯的角度講,既然佛佛平等,具有佛性的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也平等無礙。因此,在中國佛教的天台宗、三論宗以及禪宗的牛頭宗那裡,眾生平等指的不只是印度佛教中的有情眾生之間的平等,同時也包括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之間的平等。
&般涅槃經》道:「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認為:「以佛性等故,視眾生無有差別。」這一思想被佛教僧眾們廣泛接受以及瘋狂的推崇。
不過《涅槃經》中的眾生指的是有情眾生。
在中國文化的氛圍中,尤其是在儒家的心性理論影響下,經過魏晉南北朝有關心性與佛性的大爭論之後,佛教開始形成有關佛性論的系統觀點和理論,在隋唐時期就以創宗的形式宣告中國佛教的形成。
其中,三論宗的吉藏、天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