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956章 態度_頁2
這件事情如果大明想要置身事外的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徹底將楊傑摘出來。
也就是像剛剛俞山所說的那樣,聲稱楊傑一直在宣府養病,未曾離開了邊境。
如此一來,這件事情自然和大明毫無關係。
至於說韃靼內亂,是不是受人欺騙,反正,那個人不是楊傑,至於是誰,和大明沒有關係。
這是最簡單的辦法,但是……
「草原之事,的確和楊傑有關!」
在眾人的注視之下,天子面色平靜,但是張口所說的話,卻頓時引起了底下陣陣議論。
還是那句話,消息雖然早有各種版本,可要說憑楊傑一人之力,撬動了整個草原如此風雲變幻。
這本身就是一件難以置信的事。
不過,對於天子的表態,在場的一眾重臣,卻都沒有什麼意外的神色。
雖然說,那天皇帝召見的人止在小範圍內,但是,到了他們這等地步,很多時候,憑藉手裡的消息和朝廷的動向,其實就已經能夠推測的七七八八了。
別的不說,天子拔擢楊傑,以及讓楊洪出京的兩道旨意,其實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陛下,臣等斗膽,不知此事到底和楊鎮撫使有何牽連,難不成,真如軍報中各部所言,草原內亂乃是楊鎮撫使一手挑動?」
殿中漸漸變得安靜下來,有大臣大著膽子,上前問道。
如今的狀況,天子顯然並不打算直接否認一切,事實上,如果說京中這段時間的流言屬實的話,那麼,這倒也並不意外。
因為,按照流言所說,楊傑現在並不在宣府,甚至都不在大明境內。
相反的,他如今正在草原流亡,被各大部族追殺當中,這也正是楊洪以耄耋高齡,重新領兵出京的原因。
這個時候,如果否認楊傑在草原之事當中的身影,那麼就相當於,讓楊傑在草原上自生自滅。
不論是以天子一貫以來善待功臣的性格,還是以楊家世代忠心朝廷,如今又備受重用的地位,這都是不會出現的事。
但是,承認下來的話,自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如今草原各部族,顯然已經是來興師問罪了,如果要保楊傑的話,該如何應付他們,就是一個大問題。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楊傑在這其中,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
或者更準確的說,朝廷願意承認,他起了多大的作用。
於是,在所有大臣的注視當中,天子沉吟片刻,道。
「此事說來話長,還需從春獵時說起。」
「當時,瓦剌遣使者孛都來朝,卻在春獵時趁夜逃竄,朕命兵部調查後方知,草原亂局已起,也先同脫脫不花不和已久,草原會盟,脫脫不花立其嫡子為太子,引發也先不滿,兩方開戰,席捲諸部。」
「瓦剌與韃靼各部,自前次大戰之後,均與我朝廷修好,如今驟生亂局,朕自然不可不理,故而便命鎮撫使楊傑前往探查,若能化干戈為玉帛,維持太平,自是好事,如若不能,也能提前察之消息,以備邊軍整備。」
「不過,時至今日,楊傑已離開宣府多日,並未有音信傳回,具體狀況如何,朕已命刑部尚書金濂並昌平侯楊洪詳加打探,再行回報。」
這番話說完,在場的不少大臣,都不約而同的鬆了口氣。
他們當然清楚,天子說的話,並非全是實話,其中必然有隱瞞甚至是不實之處。
但是,這番話的好處,也恰恰是足夠官方,足夠模糊,雖然說對楊傑略帶回護之意,但是至少體現出了天子謹慎的態度。
也就是說,按照朝廷的立場,楊傑出使草原,乃是為戡亂勸和,並不是為了挑撥離間。
這種說法,相對來說,就比較能夠拿得出手了,畢竟,身為宗主國,大明的確有責任保證朝貢部落的和平,這是應當應分的。
有這一條基礎在前,再來討論楊傑的所作所為,可施展的空間自然就大了不少。
一時之間,朝堂上議論紛紛,隨後,有大臣上前,道。
「陛下,既是如此,當務之急,還是要先找到楊鎮撫使身在何處,問明情由,再行定奪。」
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