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五百六十二章:高風亮節李原德_頁2
而他們能夠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天子抗拒薄待太上皇的態度,在朝堂上展露出來。
如此一來,禮法便會成為他們的武器,讓天子在太子一事上必須讓步以顯示自己對太上皇的尊重。
但是,遺憾的是,這個機會,太難找了。
原本襄王是最合適的,但是,岷王一出面,襄王別說上奏了,到現在傷還沒養好。
所以,朱鑒只能找到了李賢。
說來,這件事情還得感謝成國公府的小公爺朱儀,太上皇不在京中的這段時間,若非是他四處奔走,朱鑒就算是想要找人幫忙,一時也難打開局面。
李賢曾受太上皇重用,如今又是禮部侍郎,讓他出面,正好合適。
何況,冬至大節的儀注,禮部之所以拖到現在,也是因為對該如何對待太上皇而爭論不休。
大宗伯胡濙不管事,王一寧偏向保守,既不想違反禮法,又不敢得罪天子,猶猶豫豫的一直拖著。
於是,在朱儀的牽線下,通過袁彬徵得了太上皇的同意之後,朱鑒便找上了李賢。
按照最開始的打算,李賢要做的,只是以禮部的名義,呈上冬至大節的儀注,這樣一來,無論天子同不同意,其實都有能夠應對的辦法。
天子若是不情願,那麼便可搬出禮法,藉此事讓群臣明白,天子對太上皇的抗拒之心,進而爭取東宮屬官。
如果天子答應下來,也不是壞事。
一則之後朝拜太上皇更加名正言順,二則,天子既然做出了讓步,那麼再提出東宮屬官之事,天子否決的話,朝堂輿論也勢必會有所不利。
當然,理論上來說,前者是最佳狀態,因為冬至大節,的確有禮法儀典可以辯一辯。
但是後者的話,天子若是豁出去面子不要定要否決,那麼朱鑒等人也只能接受。
畢竟,太子出閣前番已經過了朝議,天子若搬出這個理由,也難反駁。
不過,終歸是有希望的。
真的走到了那一步,哪怕是最壞的結果,也可為下次重提東宮屬官做好鋪墊。
在這種盤算之下,李賢所要承擔的風險,其實並不算大。
畢竟,冬至大節的儀注雖然有冒犯天子的風險,但畢竟是禮部部議出來的,得了大宗伯胡濙首肯的。
所以,李賢哪怕當這個呈遞的人,也不會太被苛責,相反的,他主動擔下了這個苦差事,還能得一番勇於擔當的讚譽。
若天子否了,他更是能因為勸諫天子,而博得一個好名聲。
至於之後,李賢就可以功成身退,真正提起東宮之事的風險,由朱鑒自己來擔。
可誰曾想,計劃趕不上變化。
前面雖然有些許的意外,但是總歸都還在預料之內,直到俞士悅站了出來。
想起這件事情,朱鑒就恨得牙痒痒。
這麼段日子下來,他們倆各種政務上的對峙,再怎麼沒矛盾也鬧出矛盾來了,本就相互看不順眼的情況下,俞士悅又在這種關鍵時候鬧么蛾子,而且提出來的還是他們恰巧要說的太子之事。
原本,李賢將冬至大節的儀註上呈完了之後,無論結果如何,朱鑒都可順勢借尊太上皇之勢,提出為東宮備置屬官。
但是,被俞士悅這麼一打斷,朝臣的關注點就變成了禮部拖延太子出閣儀注了。
內閣次輔親自出面彈劾,而且是在早朝上,禮部就算再倨傲,也勢必要給予回應。
朝堂之上,能夠直接代表禮部的,毋庸置疑就是禮部尚書胡濙。
但是這位老大人,向來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與世無爭的,照他的性格,就算受了彈劾,也不會太過在意,頂多應承幾句就過去了。
這對於朝臣來說,不算什麼。
可對於籌謀著要趁機備置太子屬官的朱鑒等人來說,就是大問題了。
備置太子屬官,最重要的依據有三個,一是尊敬太上皇,示天家親密,皇位有序,二是為培養儲君,提早接觸政務,三就是禮法和儀典的需要。
這三條裡面,第一條原本是最有力的,但是,被天子連消帶打,尤其是在乾脆利落的同意了冬至大節的儀注之後,作用已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