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五章:當務之急_頁2
什麼人。
換位思考,若是自己這方抓住了敵軍主帥,而且還是御駕親征的天子,那必定是嚴密看守,置於中軍之內,嚴密防守。
想要救人,肯定是難上加難!
沉默了一會,翰林院學士陳循上前道:「太后娘娘,臣以為皇上既然遣人傳訊,不妨暫且准之,先太祖,太宗皇帝威震漠北,瓦剌對我大明尚有懼意,或可遣使攜金銀玉帛前往,迎回陛下。」
此話一出,再場大臣皆暗暗嘆了口氣。
這話說出來,怕是陳循自己都未必相信!
太祖,太宗威震漠北是不錯,但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仁宗,宣宗繼位之後,皆將精力放在了內政之上。雖然依舊對北虜有餘威震懾,但早在先皇之時,邊境便常有邊患,只是不嚴重而已。
至今上登基踐祚之後,因天子幼弱,朝中大政以平緩為主,能不起邊釁,便不起邊釁,更是助長了虜賊的膽量。
何況二十餘年的時間,大明已經換了三代天子,瓦剌,韃靼等部自然也是如此。
舊一輩的,曾經見識過太宗軍威的虜酋漸漸凋零,新一輩的虜酋,因大明一再忍讓,更是肆意妄為。
若是如此簡單便能迎回皇上,那也先又豈敢興兵十萬,擅起爭端。
不過眾臣也知道,這是眼下唯一成功率略大的法子,若是依靠邊將尋機救駕,怕更是難以為之。
因此只好拱手附和。
「此乃老成之謀,准!」
孫太后點了點頭,讚許的看了一眼陳循,心道果然是隨侍之臣更加靠譜,想了想,又道。
「此事需得抓緊時間,昨夜軍報到京,哀家與皇后在內庫當中盤點了一番,已經按皇上之意,將金銀蟒袍備好,諸位大人商議一番,儘快遣人送去便是。」
陳循身上雖然掛著戶部右侍郎的銜,但是實際上卻在翰林院辦差,相較六部群臣,翰林院算是侍從之臣,更加依靠聖恩。
看太后如此神色,便知他說中了太后的心事,於是繼續道:「太后所言甚是,此事耽擱不得,以臣之見,不若仍遣那梁貴回去,一來,他本職懷來衛千戶,熟悉情形,二來,也更能取信與瓦剌。」
孫太后想了想,開口問道:「眾臣意下如何?」
定了要遣使的大方向,那麼送誰過去,反而沒什麼緊要,歸正大概是去送些金銀,傳個話,不抱什麼真能迎回皇帝的希望,所以眾臣皆俯首稱「善」。
於是這件事情也定了下來。
緊接著,駙馬都尉焦敬起身,道:「太后娘娘,臣以為,當此危急之時,當不拘一格降人才,可命兵部張榜,京城內外,凡有退敵之策,迎回陛下之謀者,可破格徵召,再行任用。」
這又是一條不咸不淡的建議。
說白了,賭運氣!
京城內外,百姓雖多,但是若有這等智謀詭譎之士,早已被朝廷徵召,何須等到現在?
要知道,皇上出征之前,便已經徵召過不少能人異士,現在,怕是屍骨都涼在土木堡了。
所以說,這建議整個就是個廢話。
殊不知焦敬也是叫苦不迭,作為勛戚武臣的一員,他深知勛戚如今的處境。
這次大軍出征,皇上雖然是受王振的煽動,但是背後少不了有勛戚的推動。
這一點,無論是太后娘娘,還是殿中的諸位大人都心知肚明。
畢竟作為勛戚武臣,只有一直有仗打,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
這二十多年以來,天下承平,武備廢弛,再加上先太皇太后與三楊輔政,對勛戚一再打壓。
好不容易才碰上這麼一場大仗,可誰料,竟出了這等事情。
現在瓦剌大軍壓境,自不必說,待這場風波過去之後,想都不用想,那幫文臣肯定趁此機會,大肆攻訐勛戚。
這個時候,能在太后娘娘面前掙一分好感,日後處境便好一分。
可偏偏這次大戰,一眾勛戚都寄予厚望。
京城裡能夠叫得上名號的,基本上都隨駕出征,就連勛戚裡頭的定海神針,先皇託孤的重臣,英國公他老人家都跟了過去。
若是勝了自然皆大歡喜,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