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朋仙友 番外 上古洪荒那些事兒(2)_頁2
更新:06-04 06:17 作者:獨坐前軒 分類:科幻小說
中,從有熊部落中,分離出至少二十個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大型部落,所以黃帝被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往前倒推四千年,咱們都是打一枝兒來的。
好,有關『氏』的內容就寫到這裡為止,接下來講講為啥當時的人們為啥那麼熱衷分家。
其實道理很簡單,原始社會改造自然能力差,人口一多,東西就不夠吃了,只能委派部落里衝勁最足的年輕人合夥去別的地方闖蕩。
作為生活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人,肯定很難理解古人的苦衷。
要知道,不但家禽牲畜,甚至所能見到每一種農作物,包括且不限於糧食水果蔬菜,都是經過人類上萬年馴化改良後,才具備現如今的品相。
今天的青海省還能找到一種品相相當低劣的野燕麥,不但麥穗顆粒極小,而且口感十分粗糲,畝產量只有三四十斤!
根據科學家基因溯源,這種野燕麥正是如今遍布中國北方高產小麥的同宗祖先!
除了生命力頑強、可與其它野草搶奪水肥及生存空間之外,這種野燕麥一無是,然而這才是上古時代最受歡迎的農作物。
除了搶在開春草綠之前放一把火燒掉地里的野草外加刨個淺坑掩埋種子植物,當時的人類無力給作物提供更多幫助,遑論澆灌鋤草治蟲施肥之類。
多說一句,用來刨地挖坑的農具稱作『梠』,是一種剷頭類似『凹』字的方頭鏟,也是神農炎帝的專利發明之一。
言歸正傳,雖然上古時代的作物種植水平很成問題畝產很低,好在當時的人口密度遠低於現代,再加上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只需操勞一時,因此當時的人類還是有能力開墾更多的耕地。
如此一來,初步站穩腳跟人類就把目光投向遠方那些地圖迷霧尚未被探開的未知區域。
不,你想多了。
此時的人類還沒有改造森林荒漠高山沼澤等極端環境的能力,他們看中的僅僅是分布在河川兩側的狹窄平原。
晝夜奔流的河水從上游給下游平原帶來大量富含礦物成份以及腐殖質的優質土壤,再加上臨近河水便於灌溉的有利因素,一個人類部落很快就將宿營地附近(一天內能往返)所有能夠開墾的土地全都開墾完畢(刀耕火種式的開墾,不是現代農業中的精耕)。
到了這一步,該部落能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已所剩無幾。
面對日益膨脹的部落人口,派一部分部落成員往更遠方遷徙就成了必然趨勢。這就是黃帝的有熊部落後來會分化成十幾個著名大部落的根本原因。
畢竟黃帝本人實在是太能打了,每次與外部落或者妖獸的戰爭結束,都會有相當數量的外部落成員因仰慕黃帝的武藝而誠心加入有熊部落。
因此有熊部落不但是當時幾大人類部落中人口數量增長最快的部落,還是部落成員統合程度最差的部落。
那些新加入有熊部落的外族成員只敬服黃帝一人,對其他有熊部落成員不感冒;而這勢必將加劇有熊部落的分裂。
唯一的好消息是當時有太多能威脅到一個人類部落生存的危險因素存在,就算今後不再是一家人,也沒必要翻臉動手。
因此有熊部落雖在部落成員的內訌下分裂,這些分離出來的幾個新部落之間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械鬥,總體還算和平分手。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