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明 第九十一章 衝動的長公主_頁2
稍有失誤,或者戰事不順,同樣可以治他的罪名。這些預備方案也都是楊嗣昌與麾下骨幹早就商議好的,雖是無奈之舉,但現在也要派上用場了。
劉秉仁會意,當下打算出聲上奏。但還是慢了一拍,頃刻間便被別人搶了先,一人高喊一聲,已經邁步出列。
「臣六科郎中蘇純有本上奏。今日,京畿之內出現眾多謠言,言及朝廷中有人與關外滿清私下和議,查為江湖中人周元忠,謠言稱此人竟然代表朝廷與滿清議和,還稱遼東巡撫方一藻竟然是其背後主使,臣請朝廷徹查,以正視聽!」
楊嗣昌頓時一愣,慌忙看向自己的幾名黨羽,其中就包括六科給事中的主官都給事中梁伯覃,卻發現幾人都是一臉茫然,顯然這個六科言官的上奏並不是出於他們的授意。
楊嗣昌立刻覺察出其中的一股濃烈的陰謀味道。先是賀逢聖出面澄清了盧象昇的所謂罪名,接著便是六科言官出頭挑起針對議和的調查,這一定是有人在背後籌劃,要不然,這針對楊嗣昌一黨的攻擊不會如此的縝密。
緊接著,不僅是六科言官,就連御史言官也跳出來好幾個,目標火力極度一致,便是針對如今出現在京城之內,傳的滿城皆知的朝廷要和滿清議和的小道消息。周元忠其人其事已經不是什麼秘密,有兩名監察御史竟然將周元忠的路線。會面人等都說的清清楚楚,分毫不差,其中便涉及到遼東巡撫方一藻。
文官隊列的末尾,都察院御史徐志興和六科郎官曾侊不由得面面相覷。本來和盧象昇商定的由他們兩人月末發起的朝堂輿論攻擊,竟然莫名其妙的在今天便開了火,而且看架勢是來勢洶洶,大有不徹查個清清楚楚便誓不罷休,那這樣一來。還有他徐志興和曾侊兩個人什麼事情啊?
無奈,兩人已經得了盧象昇的託付,又收了陰世綱的銀子,總不能什麼都不做,日後,這隻拿錢不做事的名聲可誰也擔待不起,日後還要在這言官的隊伍中打拼,弄臭了名聲,可是聲譽和錢財都要損失的。於是兩人唯恐落後,趕忙挺身而出。將那些言官們已經說了數遍的台詞又背誦了一遍,加上一句「臣附議」,就心滿意得的跪在了上奏隊列的最末尾。
漸漸地,站出來的人當中已經不僅僅是言官等人了。六部的郎官中便有禮部侍郎黃道周和兵部郎中趙光抃挺身而出。
開始時,楊嗣昌眼見反對聲浪越來越大,便只能自己進言,旁徵博引,以古喻今,儘量委婉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列舉了歷史典故,其一是東漢初年。為了穩定國內局勢,光武帝力排眾議,接受五官中郎將耿國的建議,接受匈奴單于的議和請求。實現了北方邊境的安寧。其二是,北宋初年出師北伐,征討北漢、契丹,由於國力不濟,連遭敗績,宰相張齊賢向皇帝建議:「所謂萬全之策就是分清什麼是本。什麼是末,先本而後末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楊嗣昌雖然說的隱晦,但在場的官員一聽便知道他這是什麼意思。趙光抃則是直接抨擊自己的上司,指責楊嗣昌此舉是誤己誤國。北直隸大明雲集十萬大軍,高啟潛坐擁五萬關寧軍卻遲遲不動,眼看著盧象昇孤軍作戰一敗再敗,楊嗣昌身為兵部主理,卻任由事態向著不可收拾的方向發展,居心何在?
以儒道大家聞名於世的黃道周則更為激烈,一上來便扯到了天理人慾的頭上,楊嗣昌力主與韃虜議和,這是忠孝兩虧。
一場原本試探性質的朝會,卻直接變成了主戰和主和兩大派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戰場。
御座上的崇禎皇帝不勝其煩,一旁的太子朱慈烺何嘗見過如此的陣仗,一時間臉白如紙。
就在雙方官員劍拔弩張的間歇時刻,大殿的角落中忽然傳來了一聲清脆的聲音。「未戰言和,世人皆知不可。唯有以戰迫和,才能換來長治久安!」
清脆的聲音迴蕩在大殿中,包括崇禎皇帝在內,一時間又啞口無言,眾人齊刷刷的將目光投向大殿的角落,卻見一名長相清秀的小宦官滿臉無辜的看向眾人。
懷德雙膝一軟,徑直癱倒在地上,就連王承恩也是一陣頭腦發昏,險些摔倒。
好在眾文武官員,絕大部分都沒見過長公主的尊榮,即使見過,此時一身宦官的衣服也未必能認得出來。
倒是崇禎皇帝一眼便認出了自己的女兒,怒不可遏之際,心思電轉,連忙命令王承恩,「王承恩,這是哪裡來的不懂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