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二十九章、降漢降曹_頁2
若再論降曹事,授只得緘口不言矣。」你就算說得天花亂綴——好吧,這年月還沒這詞兒——我也是定不降的。
是勛微微而笑:「子輔之志,吾亦明矣,豈敢再勸?吾所言,非欲子輔降曹,乃欲子輔歸朝也。子輔昔為袁本初屬吏,本初雖有悖於朝廷,乃致天討,亦不敢自叛,則子輔既為大漢之臣,焉有不肯歸漢之意?」
沮授聞言,小小吃了一驚,隨即坦然:「今天下皆知,曹公挾天子以制諸侯,則歸漢與降曹,焉有別乎?」
是勛搖頭:「曹則曹,漢則漢,豈可一概而論?若自袁而降曹,或恐招背主之譏,子輔不降,乃士之操也。然子輔亦漢臣也,豈可不歸於漢?則後世何以目之?以為叛逆乎?以為蠻夷乎?」你是大漢的臣屬,如今要你歸漢,你若不肯,以為一定會落下好名聲嗎?誰才不肯歸漢?那只有叛賊或者蠻夷了。你是想當漢賊啊,是想當蠻夷啊?
沮授哂笑道:「宏輔好利口也。然以授觀之,曹公遲早篡漢,則歸漢亦即降曹也,授不肯為。」
是勛反駁道:「王莽禮賢下士,周公恐懼流言,後日之事,豈可為今日之徵?似周公在朝,成王不過傀儡,管、蔡乃欲興兵而清君之側,終為周公殄滅。子輔若為管、蔡之臣,乃肯歸周否?」
沮授一甩袖子:「豈可以管、蔡以比袁將軍?」是勛笑道:「管、蔡為武王昆仲、成王叔伯,袁將軍自不可比。然以勢論之,袁將軍據國之大州,居嫌疑之地,而不知內輔天子,外安四夷,妄起兵馬,以伐許都,其與管、蔡何異?」你搞搞清楚,是袁紹先起兵來打保著正牌天子的曹操的,你就算再給他說好話,也抹殺不了他大義有虧的事實——「袁、曹之戰,或者諸侯之爭。然君為中國之人,譬如楚之與齊,子輔若處其時,豈可言歸周即降齊,從而自陷蠻夷之地,而不願歸之中國耶?」
是勛這也是從小說中得來的智慧。演義中說關羽被圍土山,提出「降漢不降曹」,雖然是文學虛構,但無論邏輯還是情理都說得通,正符合書中所塑造的關老爺義人的形象。是勛心說你沮授再忠義,還能比得上關二哥(當然是文學藝術加工後的關二哥)嗎?天下誰人樂死?越是有本事,有志向之人,其實越不想死——想不想是一回事兒,怕不怕又是另一回事兒。我如今給你個可以不死的理由,你還不趕緊接著嗎?
可惜沮授就是不接著,還跟那兒低頭沉吟,琢磨是勛的話。是勛加緊勸說:「過往之沮子輔,譬如今日死,為袁氏殉也;明日之沮子輔,譬如今日生,為天下謀也。自黃巾以來,中國喪亂幾二十載,民則填於溝壑,兵則膏於鋒鍔,冀州雖大,荒土亦多。其仁人志士,誰不欲出而拯難者耶?吾聞汝南袁夏甫避禍而穴室,卿以為彼是耶,袁將軍是耶?」
袁夏甫名閎,是袁紹的堂兄,那是真正汝南袁家的正支嫡派,有資格繼任大家長的。但他瞧著「黨錮之禍」起,士大夫每遭宦官迫害,加上袁紹、袁術等幾個兄弟又不學好,既怕國破,又怕家亡,乾脆挖個地洞隱居去了,自己關了自己十八年禁閉,一直關到死。可是袁閎避世的時候,他向來瞧不大起,認為是家族禍端的袁紹又在做啥呢?袁紹在跟何顒等人密商,拯救黨人哪!
因此是勛就問了,當此亂世,你忍心一死百了,不為天下太平做點兒貢獻嗎?你認為象袁閎那樣避世正確,還是象袁紹那般入世正確?這回我不說袁紹壞話了,我說他點兒好話,你要不要跟著學學?
是勛這一段話,四面皆圓,什麼都說到了。沮授要是有仁心,是勛就問他「中國喪亂幾二十載,民則填於溝壑,兵則膏於鋒鍔」,你瞧得過去嗎?沮授要是有大志,是勛就問他「其仁人志士,誰不欲出而拯難者耶」,你甘心放棄嗎?沮授要是只以鄉梓為念,是勛就問他「冀州雖大,荒土亦多」,你就不為家鄉打算嗎?總而言之,各條道兒都給沮授堵上了,我瞧瞧你還有什麼理由不繼續活下去!
只要你想活,不想死,我就有機會救你的命!
沮授聽了他這番話,沉思良久,不禁喟然而嘆:「天下雖大,能明於人心而如宏輔者,幾希!」只好無奈地問道:「然而,何所謂歸漢而不降曹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