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兒不為奴 第七十二章 營老
更新:09-04 22:48 作者:傲骨鐵心 分類:軍事小說
漢人自古就是小富即安,宋明以來,又有重文輕武,好男不當兵之說。
與那些家中受了火災,可以說是赤貧如洗、一無所有才參加太平營以求搏取條生路的居民不同,那些沒有參加的居民家中並未受到火災,所以他們不願意丟棄自己的家參加這個勞什子太平營。
哪怕這樣人的家中同樣也是家徒四壁,全家老小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這些人也不會捨棄這個家,因為這個家可以給他們遮風擋雨,可以讓他們有個根。
有家,就會有希望;有根,才不會做死在異鄉的孤魂野鬼。
非到絕境,漢人是不會離開自己的家鄉,更不會去當什麼兵,做那炮灰的夫子,因此,當知州衙門貼出要全城居民從軍的布告後,恐慌和牴觸自然無法避免。
在這些居民看來,太平營蠱惑那些災民什麼有飯吃、有衣穿、有肉吃什麼的,完全就是騙鬼來著,這世上能有這麼好的事?再說了,他們的眼睛又不瞎,看得出這兩天湧進城中的那幫百姓當中可是有不少人苦著臉呢。這真要是好事,他們能苦著臉,跟死了爹娘一樣?還有那幫前幾日嚷著報名的傢伙,這才幾天?當初活生生的人,如今卻埋地下了,這人到底是昨死的?那仗又是昨打的?鬼曉得!
吳員外、齊老爺他們出名的善人,書香傳家,又都做過大明的官老爺,這太平營憑啥抄了人家?難道是那永曆天子下的令?怎麼看,這太平營行事都透著詭異,反正不像是正兒八經的大明官軍,說不得真像有些人說的,這幫人啊根本不是什麼明軍,壓根就是土匪來著!
再說了,咱老百姓是不識字,不認字,看不得書中的大道理,聽不懂聖賢的教誨,可咱老百姓不傻,這世上能把百姓不問老弱婦孺全拉進軍中的,除了流寇就沒別人!
平民小戶的,窮就窮點,咱只要守王法,人老實,不管這天下是哪個皇帝做了,不管那衙門裡的老爺姓明姓清,這日子都能過下去。打了這麼多年仗,那當官的也要有人給他們種地納糧吧?怎麼著也能給我們條活路,現在一道狗屁布告就叫我們去從軍,這不是把人往死里趕,一條活路也不給了嗎!
一百個人一百條心,在這種情況下,知州衙門布告上那「自願」二字便真僅僅是紙面上的自願二字了,壓根就沒人自願,全躲在家裡呢!
起初,宋襄公還張羅了一眾小吏,又從營中找了些識幾個字,會說話的年輕人,大多是些夥計、跑堂的。這些人手裡拿著衙門發給的銅鑼,沿著大街到處敲打,然後扯著嗓子喊話,可是喊來喊去,卻是不見效果。兩個時辰過去,還是沒有一家主動打開家門前往太平營報名的。
於是乎,暴力行為便開始了。
在強迫那些不肯參加太平營居民入營過程中,有被打折了胳膊,有被打傷了腿的,有被打得滿臉血的,真真是鬧得雞犬不寧,戶戶有哭。
強迫是強迫了,不過在周士相的再三警告下,奉命執行任務的幾個總旗還是約束了部下,以致於沒有鬧出人命。在經歷一個下午的叫喊哭泣和亂鬨鬨後,太平營終是將羅定居民全部裹挾入營,由此增加青壯四百餘,另增老弱婦孺一千餘。
沒有受災居民家中的所有能夠為太平營所用的物資也被全部徵收,大到家中用的鐵器,小到鍋碗瓢盆,總之,只要是能用得上的東西全部都被拿走,甚至連門板也被拆下,據說是以後行軍時可以用來擋韃子的箭,宿營時可以用來鋪床。有傷員的話也可以用來抬人,碰上陰雨連綿天找不到燒火的木材,這門板便也能用上。
後營的老弱婦孺增加到了近萬人,如此多的人口讓宋襄公在一夜之間白了半邊頭。
人多手雜,人多生哄,人多起亂,人多難言....總之,人多了絕不是力量就一定大了,也會變得更亂,更難管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治理百姓和行軍打仗本質都是一樣,只要有了章程,指定了各級負責的人手,事情便亂不了。幾天磨合期一過,這事便能上正軌。
為了在最短時間內讓這些老弱婦孺適應太平營的生活,接受太平營的領導和指揮,宋襄公用了大半夜時間編冊了後營的基本管理制度,在此過程中,周士相也結合後世的一些辦法出了不少主意,最終,一份《太平營後營組織管理辦法》便新鮮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