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娘之後封神時代 第四百四十九章仁與義_頁2
的采邑經常會通過戰爭去占領他國的土地。
就是因為這些問題很普遍,孫臏才想不明白為什麼大家不能好好地為國出力?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師兄,龐涓也是嫉妒而陷害自己,如果一心為魏國的話,那麼他應該向大魏王自己,而不是挖掉自己的膝蓋骨。
想到這裡,孫臏又感覺隱隱作痛,一股屈辱感忍不住衝上了百會穴,他是真的搞不明白這些人心裡到底有沒有仁義,有沒有道德,有沒有國家?
因為擔心自己被取而代之就可以對賢才痛下殺手,那麼為了自己采邑的利益自然可以出賣國家和君主,這種人還不占少數,是孫臏深惡痛絕的。
「稷下學宮孟夫子提出仁義,其實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芸姚說道「孔夫子說克己復禮,但夫子之仁就是先家後國,先親後疏,所以這些做法都沒有錯,因為從西周以來都是如此。所以孟夫子重義超過了仁,因為義比仁的範圍更加廣泛,仁是按照血脈親疏來辦事,而義卻有另外一套規則,跳出血脈,是要為正確的事情捨生取義。而所謂正確之事就是『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讓君主讓利滿足大臣,讓大臣讓利滿足民眾。」
「孟軻的主張是這個意思麼,他不是不喜歡談利麼?」孫臏覺得這是芸姚在曲解。
「就是這個意思,而且我認為他的想法是正確的,我們必須建立一套超越血統的規則,其實法家也是這麼做的,墨家也是如此。你說齊國在重複西周的歷史,其實目前七個大國就是七個西周,但有一點不一樣,那就是戰國的有識之士在尋找一套能夠超越西周血脈規則的新規則。」「不能再讓大家只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謀利了,必須要讓他們意識到有一種東西比他們的血脈更加重要,管子提出『華夷之辨』就非常好,華夏高於血脈,所以當時齊桓公稱霸,天下諸侯敬仰。不過現在血脈又超越了華夏,孟子希望用義來壓制,法家是希望用法來壓制。」
孫臏連連點頭,真的是簡單清晰的講述,一針見血,直指本質。現在大家都只想著自己家族的利益,都沒有找到一種超越血脈,並且值得犧牲家族利益的東西。在管仲的時代,有華夷之辨,但在現在戰國七雄都是迷茫的,都不知道怎麼辦,所以大家也只能為自己撈好處。
這麼一看似乎問題很好解決,只要提出一個比血脈更好的,能讓大家都認同的,讓大家都支持的主張,就能天下太平了。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然而要找到合適的主張卻很難。
轉載請註明出處
,報送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