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華路之我不為刀俎 第369章 站隊站對了_頁2
更新:10-06 11:19 作者:修仙狂徒 分類:科幻小說
所作為。以後陶侃果然當上荊州刺史,劉弘的這番話對陶侃起了不小的激勵作用。
平定了張昌之亂,陶侃等因軍功得到賞賜。荊、揚等州出現了一個暫時安定的局面,而北方的戰亂已愈演愈烈,西晉朝廷名存實亡。
廣陵相陳敏見北方大亂,朝廷無力控制江東,遂起兵占據揚州,並遣其弟陳恢沿江西上進攻武昌,以圖割據江南。劉弘命陶侃為江夏太守,率軍抵禦陳恢。
陶侃與陳敏為同郡,又是同一年被舉薦做官吏的,二人交情尚可。因此有人對陶侃居大郡、統強兵頗有猜疑。實際上,陶侃不會放棄已取得的功業,去投靠一個在江東毫無根基的人。
為了避免劉弘聽信這種猜疑,陶侃將長子陶洪、兄子陶臻詣弘送往劉弘,作為人質。劉弘引為參軍,資而遣之,又加侃督護,使與諸軍併力抵抗陳恢的進攻。劉弘用人不疑,很好地解決陶侃的後顧之憂,他帶著部隊與陳恢力戰,所向必破。
連續擊敗張昌、陳恢等反對勢力,奠定了他在荊州地區軍事上的地位。這時的陶侃,已不再是昔日被人瞧不起的「遠人」、「小人」,成為了頗有實力的地方將領,多年前在武岡夢生八翅的夢幻就要變成現實。
光熙元年(306),劉弘病故。不久,陶侃亦因母病故去職。陶侃在家守喪期間,江南的政治形勢又發生了變化。
永嘉元年(307)西晉宗室琅邪王司馬睿和大士族王導渡江進駐建鄴。司馬睿是「八王之亂」中最後一個權臣東海王司馬越的死黨。他看到洛陽政權已處在崩解之勢,利用司馬越派他鎮守建鄴之機,割據江東。
當時司馬睿占據的只是下游揚州一帶,上游的廣大地區有流民勢力在活動,也有洛陽朝廷署置的都督、刺史。沒有穩固的上游,下游建鄴就無安全可言。
永嘉五年,司馬睿以王敦為都督征討諸軍事,統甘卓、周訪等沿江西上,至江州,與華軼的勢力相遇。
這個華軼也是東海王越的親信,永嘉中期擔任任江州刺史。雖然「八王之亂」剛剛結束,天下已經大亂,但華軼仍然重視傳統的制度禮儀,又設置儒林祭酒宣揚儒術。華軼在江州甚有聲威和恩澤,豪士都與他結交,深受人民愛戴,因亂而流亡當地的人都投靠他,實力大增。華軼與司馬睿雖然同屬一個派系,但新的利害已使他們勢同水火。
陶侃喪期滿後,也與東海王司馬越拉上了關係,司馬越以他為參軍,督護江州諸軍事。有了這層關係,再加上陶侃的聲望,華軼任命陶侃為揚武將軍,率兵三千,屯夏口,而陶侃的侄子陶臻也在華軼的軍中擔任參軍。
隨著華軼與司馬睿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陶臻擔憂繼續留在那裡,很難有所作為的,搞不好還會把自己性命搭進去,於是託疾而歸,向陶侃告白「華彥夏有憂天下之志,而才不足,且與琅邪不平,難將作矣。」
陶侃十分生氣,要求陶臻儘快回到華軼之處,繼續任職「資於事父以事君,背棄華軼,有違忠義,不可。」
「叔父,我遵從你的意願便是。」陶臻點點頭,表面上答應了。
這小子一轉背,腳底抹了油,偷偷跑到建康去了,將華軼的軍事布防情況合盤托出,還說奉叔父陶侃之命來投奔琅琊王司馬睿的。
為此司馬睿大悅,任命陶臻為參軍,加封陶侃奮威將軍,假赤幢曲蓋軺車、鼓吹。陶侃迫於壓力,乃與華軼斷絕來往,陶侃陣前倒戈,讓華軼元氣大傷,夏口一失,江州門戶大開。
當時洛陽經常受漢趙(匈奴人劉淵建立)的軍馬侵擾,民變四起,華軼仍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派人上貢到洛陽時,仍不失臣節。華軼更向使者說即使洛陽的道路斷絕,也不該改上貢送給琅邪王司馬睿,以表明他是忠於司馬氏中央政權的。
華軼自以受洛陽朝廷所任命,而晉懷帝尚在洛陽,不肯接受司馬睿的命令,屬下大多都勸諫華軼退一步,與司馬睿合作,華軼堅持己見,沒有採納部下的意見。
永嘉五年(311年),永嘉之亂發生,匈奴貴族劉淵帶兵攻陷了洛陽,擄走了晉懷帝北歸。司空荀藩推舉司馬睿為盟主,於是司馬睿承制改易長吏,但華軼不服從。
司馬睿找到了出兵的藉口,派左將軍王敦率領甘卓、周訪、宋典、趙誘等人討伐華軼。華軼派別駕陳雄駐屯彭澤抵抗,自己則領水軍作為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