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宋 003 夢境_頁2
更新:07-31 02:28 作者:曾經淡然 分類:軍事小說
和恩榜年輕人少見,國家有規定,有年齡限制,也有參加科舉的次數限制。由於獲得特奏名的人幾乎皆為老人,因而也有人稱其為老榜。特奏名制度為兩宋科舉制度中特有的現象,它從不見於前朝。
兩宋,特奏名出身者是士大夫隊伍中一個廣泛存在的階層,其人數可以與正奏名進士相匹敵,他們雖然在中央政權並無多少發言權,但在鄉村社會裡卻十分活躍,在地方教育、水利興修、社會治安、鄉規民約、祭祀活動、志書譜牒纂修等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影響。一個普通的讀書人甚至工商、農家子弟,一旦成為特奏名進士以後,就可以躋身官僚隊伍,即使多數人不能出官,也足以使自己成為地方「鄉賢」,並為子孫後代的應舉人仕創造一定條件。
特奏名制度實際上是籠絡制度,所謂考試基本是走形式。因為宋代的地方控制原因,下第舉人造反,或者逃至異域,或者「乘城捍寇」的例子舉不勝舉。特奏名制度施行以後,對穩定地方的貢獻不言而喻,因此,宋代的特奏名制度一直在沿用。
稀里糊塗,蘇曉就這樣在賈似道的安排下參加了當年的恩科。
特奏名錄取的人數雖很多,但對他們的授官卻很低,部分特奏名甚至只有虛銜,不予實職。蘇曉本來不願意參加這種考試,可這是賈似道的安排,加上胡氏老天太亦支持,於是,蘇曉懵懂中中了恩榜一甲。
南宋初年,由於受戰亂影響,應舉之人減少,朝廷對特奏名的授官恩例一度有所提高,如特奏名第一人賜進士及第,又「特詔入五等者並調官」。但隨著政局的穩定,特奏名人數的大量增加,對特奏名的恩例再次裁減。孝宗淳熙六年,詔應臣僚奏請「特奏名人每三名取一名,置在第四甲以前,第五等人止許納敕再試一次」,特奏名第一人改賜進士出身,第五等人數定為總數的三分之二,並形成定製。
換言之,占人數三分之二的特奏名,基本上沒有出官的可能,只允許他們在下一次科舉考試中,免除發解試,直接參加省試而已。另外,誰也清楚,即使能授予實職的特奏名,他們最多只能做選人(低級文官),而特奏名選人要想成為京官,從而踏上可以正常升遷的道路,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對於絕大多數特奏名出身者而言,能夠成為選人已是幸事,此後的仕途前程則基本無望。
可賈似道是誰,他是當朝宰執。
蘇曉是誰,他是賈似道的表侄,同時,也是當今官家的親戚,儘管這親戚很遠很遠,可這就是資格。
就這樣,蘇曉藉助賈似道進了樞密院,做了一名樞密院守闕書令史。九品官很小,但這也是官,何況還是在樞密院的官;兩年後,蘇曉做了正八品的樞密院計議官。
再然後,蘇曉被大權在握的賈似道任命為提舉泉州市舶。可以說,賈似道對蘇曉這個表侄相當不錯,一步步提攜,要知道,這提舉市舶司可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肥差。
自北宋年間在番禹創立市舶司,從最初的入不敷出到盈利,到以後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陸續於杭州、明州、泉州、密州設立市舶司,在這個過程中,市舶收入是北宋王朝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一直起著支撐財政的作用。
南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無暇顧及海外貿易,因此對市舶司一直採用減省、廢並的政策。南宋王朝統治危機深重﹐隨著市舶司開舶,收入增加,市舶司在財政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南宋初年,歲入不過一千萬緡﹐市舶收入即達一百五十萬緡,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支撐財政。後來,還通過出賣一部分舶物不斷增加收入...經濟上的巨大收益,使得執政者的觀念發生了巨大改變,從最初的「市舶司多以無用之物枉費國用」轉變為「市舶之利最厚」。
現在,市舶司可以說已經是支撐國家財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霞光初現,蘇曉醒了。
蘆葦盪中濕度很高,在這種環境中度過一夜,蘇曉感覺自己整個被潮濕籠罩了。衣服貼在身上很難受,可...夢如此清晰,蘇曉感覺夢很真實,他仔細端詳著手中代表著時代的長衫,蘇曉想起來自己還有其它物品。
玉佩已送給了丁五,手中還有一個荷囊,一份被海水打濕的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