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設想的道路 第147章 獲勝的障礙是什麼(五)_頁2
更新:06-20 09:54 作者:緋紅之月 分類:軍事小說
清楚。對於是否歧視日本也沒有執念。
就在這疲憊的等待中,主任參謀終於開口說道:「陳參謀,我不想聽到你再說出我們小看了日本之類的話。你聽明白了麼!」
陳韶點點頭,「聽明白了。」
第二天,陳韶拖著疲憊的身體到了參謀部繼續出勤。剛坐下,主任參謀就進來命道:「大家趕緊做撤退計劃。」
一眾參謀們神色愕然,片刻後有人跳起來表示不能理解。
但是參謀部就是參謀部。雖然參謀長的權限與同級別的軍事主官一致,但是參謀部並不是軍事主官的上級部門,雙方各司其職,承擔著各自的工作。
陳韶心中輕鬆下來。至少軍事主官們勇敢的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這幫參謀們的鬧騰,也只是鬧騰而已。
華夏很早就有了幕僚體系。但是那時候的幕僚從屬於軍事主官,只是完成軍事主官們命令的一個部門。
大周的參謀部在高祖李定國時代就建立了,雖然有了現在參謀部的雛形,卻也沒辦法完全扭轉文化傳統。
到了1870新政之後,大周不得不承認歐洲已經有很多地方超過大周。1870新政中的軍事改革部份才徹底貫徹下來。而參謀部的改革,最初是借鑑德國總參謀部制度。
德國總參謀部是德國軍隊中對戰爭進行規劃和決策的高級軍事機構,由原普魯士軍隊總參謀部發展而來,是現當代絕大多數軍隊總參謀部的樣板。總參謀部的崛起和發展是德軍與其對手相比最大的優勢,是德軍兩個多世紀來最令人生畏的部分,也是近兩個世紀以來軍事史上最出色的參謀機構之一。
在狹義上,總參謀部是德軍(及其前身普魯士軍隊)的中樞,負責對戰爭各方面的研究,制定部隊機動方案及戰役實施方案,擬定作戰和動員計劃。總參謀部於1806年成立,但此時尚無官方稱呼,奠基人為普魯士將軍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和奧古斯特·馮·格奈森瑙。1821年首任總參謀長卡爾·馮·米夫林男爵上任,這也標誌著總參謀部的正式成立。
德國總參謀部的本質並不是出現一群能夠與軍事主官分庭抗禮的參謀勢力。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成了軍隊內部分裂,出現了一派被稱為『參謀派』的新勢力。
大周1870新政中的軍事改革執行了不到十年,大周軍隊內部就發現,所謂德國總參謀部制度,和大周建國前的蔡丞相提出的新軍理念其實一模一樣。
只是因為華夏的軍事傳統,蔡丞相提出的軍事理念被強大的傳統力量逐漸扭曲,沒有能夠在大周建國後按照蔡丞相所期待的那樣發展下去。
但德國那邊就不一樣,他們的總參謀部制度就變得很有趣。
首先是,1821年米夫林被國王授予「軍隊總參謀長」的職務,其地位僅次於戰爭部長。1825年,隨著第2部的解散,總參謀部從戰爭部分離出來,並正式命名為「軍隊大總參謀部」
總參謀部正名之後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成為與戰爭部、國**事內閣分庭抗理的又一勢力。米夫林時期又對總參謀部進行了改組,分為3個「主師」:第1主師負責處理人事問題;第2主師負責組織、訓練、演習、制定動員和進軍計劃;第3主師負責處理技術和炮兵問題。這一時期里活躍於總參謀部的人物還包括卡爾·馮·克勞塞維茨,他在總參謀部和擔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期間完成了著名的軍事理論論著《戰爭論》。
1857年,毛奇接任總參謀長的職務之後,重新對總參謀部的組織機構進行改組。以前的「師」重新改稱為「處」:第1處負責東歐、奧地利和瑞典事務;第2處負責德國本土和南方的瑞士、義大利事務;第3處負責西歐事務;其中最突出的貢獻是增設了「鐵道處」(1869年改為第4處,與原有的3個處平級)。在擔任總參謀長期間,毛奇非常重視新技術和裝備的應用,尤其關注鐵路運輸事業,鐵道處的成立是這一思想的直接體現,至統一戰爭前夕,普魯士境內已經修築完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鐵路交通體系,這為普魯士贏得統一戰爭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
和傳統的將軍根據自己的理念組建軍隊不同,參謀部制度並非是參謀們和將令們鬥爭。而是通過建立參謀部制度,建起了軍隊的體系和制度。
如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