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王爺 第354章,王韶連敗西夏軍_頁2

更新:08-08 22:22 作者:飄雲千里 分類:軍事小說

得及決定,警報接連傳來。所有新築的各堡,陸續被陷,將士戰死千餘人。

    種諤救援不及,韓絳也無法隱諱,只得上書彈劾種諤,又自請懲處。趙頊下詔放棄羅兀城,貶種諤為汝州團練副使,安置潭州。韓絳也被降職,徙為鄧州知州。西夏得了羅兀城,卻也收兵退去。

    再說王安石得以獨相之後,掌控大權。新任參政馮京、王珪。王珪比較聽王安石的話,馮京則有些貌合神離,但也未不敢直言。翰林學士司馬光、范鎮,因為迂腐、頑固反對新法,依次被罷職外任。於是保甲法、免役法,依次實行,改諸路更戍法,更定科舉法。

    宋初,趙匡胤鑑於藩鎮的舊弊,於是採用了趙普的計策,把軍隊分為四軍:京師衛卒稱禁軍,諸州鎮兵稱廂軍,在鄉防守稱鄉軍,保衛邊塞稱藩軍。禁軍輪番防守邊關,廂軍也互相調換。如此一來,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將因此互不相識。

    雖然此舉降低了藩鎮造反的可能,但也使得軍隊戰鬥力大減。有人建議,等到緊急的時候,就沒有所恃。不如諸路將兵,總是隸屬禁旅,使兵將相互熟悉。如此則有訓練的好處,無番戍的煩勞。王安石於是改訂兵制,分置諸路將副。京畿、河北、京東西路,置三十七將,陝西五路,置四十二將,每將麾下,各有部隊將訓練官等數十人,與諸路舊有總管鈐轄都監監押等。

    宋初開科取士,依然是按


    照唐朝的舊制,進士一科,限年考試,考試的科目,就是詩、賦、雜文以及帖經墨義等。宋仁宗趙禎聽取范仲淹的建議,有心復古,於是廣興學校,科舉須先試策論,次試詩賦,除去了帖經墨義。范仲淹離開,又恢復舊制。

    王安石當國之後,想把科舉革除,一意興學。當時由趙頊下令召集眾人商議。蘇軾說道:「仁宗立學,徒存虛名,科舉未必無用,不必改變。」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蘇軾在宋仁宗景祐三年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祖父蘇序 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蘇軾的父親蘇洵,就是《 三字經》裡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和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小試官是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文的革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 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等蘇軾謁謝,即以此問他。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預見蘇軾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蘇軾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 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四年後,他回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正是王安石變法的時候。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和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

    再說蘇軾上書奏之後,趙頊頗以為然。王安石認為科法不完善,一定要改變。當下由輔臣互為調停,以經義論策取士,罷除詩賦、帖經、墨義。後來更立太學生三舍法,注重經學。王安石還寫了《三經新義》,注釋《詩》、《書》、《周禮》,頒行學官,無論學校科舉,只准用王氏《新義》,所有先儒批註,一概廢置。測試廣告2



第354章,王韶連敗西夏軍  
相關:  劍嘯江湖路  風雲武周    道與碳基猴子飼養守則  冰封軒轅丘  人族鎮守使  混在漫威的玩家們  
下面更火
搜"木匠王爺"
360搜"木匠王爺"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