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才是天下之大弊!_頁2
更新:11-16 00:20 作者:吾誰與歸 分類:科幻小說
子!
這麼深奧的問題,應該去問元輔先生才對!
大明爛了,爛的千瘡百孔,爛的觸目驚心,而作為大明首輔的張居正清楚的知道,天下之大弊,到底在何方。
天下大弊在君王身上嗎?
海瑞抬著棺材上諫,說天下之大弊是嘉靖皇帝,嘉靖嘉靖,家家皆淨。
可是天下大弊真的在嘉靖皇帝的話,真的是因為一個獨夫的話,那隆慶年間,天子神隱,君臣共治天下,這天下,不照樣是文不成武不就,天下疲憊生民苦楚?
天下大弊在朝堂之上嗎?
嚴嵩倒了,嚴世藩死了,徐階來了,徐階倒了,高拱來了,高拱倒了,現在張居正來了,張居正主持之下的大明朝十年間,恢復了幾分元氣,可是張居正倒了之後呢?
天下大弊在於禮法,大明的大臣們一直希望大明皇帝能夠活在他們制定好的框框架架里,做個垂拱而治的天子,而他們制定的這個框架,又把他們圈的結結實實,大明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在這個泥潭裡掙扎,無法自拔。
更加準確的說,是以儒家禮法為基礎,建立的分配和生產機制,已經無法適用於當前大明社會生產力發展現狀,無法調和各個階級之間的利益衝突和矛盾。
天下之大弊在於君王,君王怠政則綱弛紀壞;
天下之大弊在於朝堂,朝堂昏暗則天下大疾;
天下之大弊在於禮法,禮法腐朽則君怠民疲。
張居正的變法,還是不夠徹底,不夠根本。
天下之大弊,真正在於大明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尺寸之地,生民萬千充斥山野之間掙扎求活;
天下大弊真正在於大明良田萬頃,無人耕種,百姓困於兼併,苦苦掙扎;
天下之大弊,真正在於已經承受不住苦難的百姓,再也扛不住朝廷的藁稅、田畝的谷租、鄉部的私求。
民生困苦,才是天下之大弊!
王朝運數、皇帝天命,究竟是什麼?
在朱翊鈞這個十歲人主極其樸素的政治觀念里,運數天命,就是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安,則天下安,百姓不寧,則天下不寧。
張居正清楚的知道天下之大弊,他在嘉靖三十三年寄情於山水之間,其實也對朝廷的爾虞我詐,人心鬼蜮,生出了厭惡,但是他還是說出了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而後回到了朝堂之上,想要改變這糟爛的世界。
張居正之所以不回答,只是因為小皇帝還小,這些事需要皇帝親自主持罷了。
朱翊鈞繼續說道:「元輔先生後來講,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陳太后興趣盎然的問道。
朱翊鈞滿是笑容的說道:「元輔先生說,器就是器具,指的是各種器皿。器也是成器的過程,就是陶土練泥、拉坯、印坯、利坯、曬坯、刻花、施釉、燒窯的過程。」
器是名詞,也是動詞,不器是不拘泥於形式,不器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循規蹈矩,只能成為器才,有大小形制,有它的局限性。
「君子不器的意思不是君子不能成才,這句話要理解,要聯繫上章,夫子論知人,為善者君子,為惡者小人。」
「君子不器,討論的是君子,不討論小人。人有一材一藝的,譬如器皿一般,雖各有用處,終是不能相通,能於此,不能於彼,非全才;」
「而君子不器,是大之可以任經綸匡濟之業,小之可以理錢穀甲兵之事,不像器皿一樣,因為樣式大小只能有一種用途。」
「君子不應拘泥於世人的議論、拘泥於冗雜而腐朽的陳規舊俗,所以君子不器,天下大才。」
「娘親,彈弓本就是為了準頭,這是為了三十斤鋪筋軟竹弓做的準備,這是個成器的過程,陶土未曾練泥,怎麼可能在窯中變成瓷器?孩兒不是隋珠彈雀,也不是便殿擊球的荒唐之舉,還請娘親明察。」
「彈弓的事兒,就當沒提過吧。」李太后擺了擺手說道:「玩!娘親沒說過那句,咱以後不講道理了,皇兒玩吧,玩吧。」
彈弓,玩!蹴鞠,踢!多大點事兒?
玩!敞開了玩!
李太后本來還在思考何為天下大弊,聽聞了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