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六百四十四章 海瑞辭官
更新:12-28 15:56 作者:吾誰與歸 分類:科幻小說
林輔成和李贄這兩個自由派,在討論人不被朘剝才能獲得自由,他們討論的朘剝,不僅僅在生產中,還在生活中,衣食住行,房屋供給,醫療、教育、供水、生活垃圾處理等等基本生存需求的商品化,導致生產者可自由支配的所得減少,自肉食者在衣食住行中掠奪了更多的財富。
反對朘剝的戰場,不應該集中在勞動市場公允和生產資料歸屬這兩件事上,還要看向作為人必須要擁有和取得的權利。
這就是林輔成和李贄的有限自由,朱翊鈞對有限自由論是極為認可的。
林輔成和李贄,從姜維談起,到君聖臣賢救不了天下,需要萬夫一力,需要四方庶民獲得自由,才能實現,邏輯是極為清晰的。
水窩子的水霸,通常會將水進行甜水井和苦水井進行區分,甜水井供應肉食者,苦水井供應窮民苦力,苦水井一桶水賣6文,甜水井也賣6文,因為水霸要用甜水來賄賂肉食者,維持自己獨占這片區域的水井,維持苦水井高昂的價格,維持自己的利潤。
比如五城兵馬司就會禁絕城中打井,一旦發現,就會回填,甚至用差役等事兒為難,因為水霸們都會給五城兵馬司的校尉們上一份貢奉,維持自己的地位,好處絕不是一桶甜水那麼簡單,貢奉才是利益。
水窩子是水霸,還有就是糞霸,糞道主。
另外一個最顯而易見的就是教育了。
在洪武建極之前,延安府,一共有三州十六縣,僅有四座儒學堂,自洪武二年詔命「郡縣立學校」後,至洪武十七年止,一共修建儒學堂20所。
北平府(順天府)1府4州21縣,儒學堂只有8座,到洪武十七年時,順天府額外增設了21座。
宣宗朝胡濙上表言:國朝自洪武之初開設學校,內有國子監,外有學,教養之法甚備。
洪武十七年四月,太祖高皇帝再下詔:設岷州衛軍民指揮司儒學堂,設教授一員,訓導四員,同年潤十月,遼東都司建立儒學堂。
在這段時間,有儒學士鼓譟『邊境不必建學、蓋因邊境之民不可教化』的風力,朱元璋非常生氣,下一份冗長的聖旨,以『聖人之教無往不行』為由反駁,痛罵儒學士就是不願意到邊方吃苦所以才如此聒噪。【注1】
自洪武十七年起,大明軍屯衛所開始建設學校,在長達十三年的時間裡,矢志不渝的建立軍屯衛所的衛所儒學堂。
軍屯衛所儒學堂,設官如府學之制,府州縣和軍屯衛所的儒學堂是完全相同的規格。
如此大規模的建學,西席先生、老師從哪裡來?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詔,命御史台官,選國子生分教北方,當年三月,從國子監選國子生林伯雲等三百六十六人,給廩食、賜衣服而遣之。
這就是儒學士反對邊方軍屯衛所建學的原因,因為沒有老師,朱元璋那性格,一定會從國子監遴選,最後受苦的還是儒學士。
自宣德年間開始,軍屯衛所儒學堂因為老師逃所,生員減少,軍屯衛所儒學堂開始消亡。
歷洪武、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到景泰五年時,已經是『徒有學校之名,而無可餋之士,各邊儒學,似此不少,宜悉革罷,以省妄費』,最終奉敕開始裁革邊衛儒學堂。
而府州縣學也在消亡,順天府29座儒學堂,剩下了7座還在使用,其餘皆被廢置。
伴隨著府州縣學堂、衛所儒學堂的廢棄,是大明朝的私塾、書院如同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束修變得昂貴了起來,但僅僅是束修昂貴也就罷了,重視教育的中國人,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
可是這拜聞達之士為師,隱形的門檻,才是最重要的。
林輔成所說的將匠人打造成貴族階級,社會地位等同於士大夫,掌控生產資料的同時,還擁有向上躍遷,成為官選官,影響大明這艘大船方向的可能。
即,統治階級。
「誠然,現在做不到。」林輔成十分肯定的承認了自己說的不過是鏡花水月,他看向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