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第一百一十七章 涼州人的涼州! 1/3
更新:08-19 17:54 作者:雨落未敢愁 分類:軍事小說
聽完賈詡的話,曹操的虎目環視了殿下的群臣,而且目光重點關注了關東豪強世家的代表,諸如鄧家這些人。
被曹操重點關注了,這些人自然是不敢上前與賈詡爭論了,一個個老老實實的把頭縮回去,當了縮頭烏龜。
看到那些人縮頭之後,曹操才把目光看向其他地方。
對於這些關東豪強世家的想法,曹操又何嘗不知道。
可以這麼說,涼州有如今這個局面,大多是拜這些關東豪強世家所賜的。
涼州,大體上跟今天的甘肅省重合,又分為隴右、河西兩個區塊,隴右是今天甘肅省地圖下面那一坨,河西則是上面的長條部分。
隴右開發較早,春秋時代以前就是秦人的農牧據點,是華夏與西戎交戰的前線,河西情況則比較特殊。
在漢代以前,河西是印歐人部族月氏、烏孫的角力場,月氏人曾經陣斬烏孫王難兜靡,獨霸河西,但好景不長,很快就被匈奴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趕走,月氏王的頭蓋骨也成了匈奴單于的酒器,河西走廊成為匈奴轄地。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大漢名將霍去病收復河西。
為了割斷祁連山南北的羌族與匈奴的聯繫,漢武帝將隴右、河西設置為涼州,大遷關東貧民、罪犯充實河西四郡,意圖將涼州打造成漢朝堅實的橋頭堡,進而經營西域。
涼州地域廣大,境內自然條件差別較大,農耕、畜牧等多種經濟並存。
不論是隴右還是河西,涼州的漢人並不僅在狹小的綠洲和山間盆地里農耕,還在廣大的草場上放牧,加上祁連山以南的羌族和大漠以北的匈奴的影響,以及當地本有眾多胡族如小月氏與漢人雜居,使漢代的涼州人形成了勇武善戰的傳統。
而涼州豪族也發揮所長,主要以軍功作為進身之階,西漢名將趙充國、辛慶忌等都是涼州人,飛將軍李廣的活躍時間雖然在設置涼州之前,但其家鄉隴西成紀也在涼州區域內。
兩漢之際,河西五郡豪族推舉在涼州根基深厚的關中豪族竇融為首,歸順漢光武帝劉秀,率涼州兵及羌、小月氏等數萬人,配合漢軍,在平定隴右隗囂的戰鬥中立下大功,地位進一步上升,在東漢政權中形成了西北功臣集團。
然而涼州豪族在地位上升的同時,也伴隨著危機的加劇,因為青海一帶的羌人趁新莽末年的混亂,已經侵入河西、隴右,與漢族的矛盾加劇,最終爆發了影響東漢國運的漢羌戰爭。
而東漢王朝定都洛陽,實行關東本位政策,西都長安地位下降,長安的屏障涼州更加顯得無足輕重。
另外,關東豪族與西北豪族的長期競爭朝權,為了挖掘西北豪族的根基,以及避免因為平羌損耗關東的人力物力,在朝堂上屢次提出放棄涼州,將涼州人遷入內地州縣的建議。
搬家是打擊豪族勢力的妙法,一大家子人搬遷,到了新地盤又要被當地豪族排擠,往往搞得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秦與西漢前中期就一直實行遷豪政策,把關東豪族遷往關中,避免其過分壯大,直到漢元帝時才因為豪族在朝堂不可遏制的壯大而停止。
現在關東豪族的政策正是西漢遷豪的翻版,只不過主客反過來了而已。
西北豪族為了保衛鄉土和基業,在沙場上浴血奮戰的同時,還幾次三番在朝堂上與關東豪族勾心鬥角,針鋒相對。
早在東漢初年,面對西羌翻過長城,侵入涼州,朝堂上的南陽勛貴集團就建議放棄涼州,雖是關中人卻紮根於涼州的名將馬援上書堅決反對。
好在此時尚處於東漢王朝的上升期,漢光武帝令馬援率兵平定羌亂。
漢安帝永初年間(107~113年),東漢國勢轉衰,隨著羌亂愈演愈烈,出身關東豪族的朝臣龐參屢次建議放棄西域,被西州士大夫恥笑。
龐參以國用不足為由,說動出身關東的大將軍鄧騭(鄧禹之孫)放棄涼州,仍被出身西北豪族的朝臣駁回。
永初五年(111年),先零羌自并州攻入河內,距首都洛陽僅一河之隔,東漢朝廷大震,決議放棄隴西、陝北諸郡,遷民入內地。
涼州百姓安土重遷,不欲離鄉,當地官吏就毀壞他們的農田、房屋,逼他們走人,導致大批百姓死於道路,幾乎激起大規模民變,加上西北豪族強烈反對,不得不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