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領主 第二百四十八章第二回合:再勝_頁2
稍停,稍事休整的韓氏弩兵接上茬了,他們繼續開始綿綿不絕的三段式射擊,天空中的弩箭仿佛梅雨季節的雨絲,無窮無盡,永無止息。等韓士兵射完了一壺箭,趙氏兵再度上陣,開始了又一輪的急促射。
這一波上陣的主將是子強,此時,子強身邊已經交織著紛飛的弩箭,這說明晉國弩弓的射程已經涵蓋到了他的指揮席所在,子強猶豫了一下,下令降下自己的主將旗:「遷延之役中,魏氏追隨欒氏撤出戰場,晉國的元帥中行偃(荀偃)並沒有因此責備魏氏,如今晉國兵臨城下,我們楚國人流的血已經足夠多了,我需要保留足夠的兵力,應付晉人隨後的攻擊,就讓我學習公子圍的撤退吧,想必大王也不會因此責備我。」
子強是戰爭進行到一半,中途撤出戰場的,按規矩他可以帶走部分軍隊,於是,楚軍後續軍隊隨著子強一起轉身,向城門洞撤退,剛開始,楚軍還能保持撤退的秩序,隨著晉國人的推進,楚軍的隊列仿佛巨錘錘擊過的雪團,轟然四散,潰逃的楚軍不再講究隊列,不再講究秩序,他們爭先恐後的逃入城中,而後躲在城牆後面,瑟瑟發抖。
一百多年前,春秋記錄的「曹劌論戰」篇章,講述的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那時戰爭規模小,列國只有三軍,雙方交戰的時候排列的陣型是三陣,所以用三通鼓決定戰場的勝負。如今戰爭規模擴大了,列國都具有五個整編軍,即使沒有五個整編軍,他們也喜歡排列出「五陣」,進行五輪攻擊,以決定戰場的勝負。
如今的情形就是五陣,輪到雙方第三回合交手了,這第三回合交手不再是雙方最後一戰,所以不存在「三而竭」的事態,相反,第三陣被認為是「承先啟後」的最重要節點,這一陣,雙方都將派遣主力上場,爭取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楚軍最先亮相的是兩輛兵車,這兩輛兵車並排駛出郢都的城門洞,左側兵車上打的將旗是一隻火鳥,右側兵車上打的將旗是一隻鳥首怪獸——這大概是鳳凰最早版本。
亮相的這兩隻兵車是楚王的親衛隊:左廣、右廣。
楚國自認為是祝融氏的後代,崇尚火,左廣上的旗幟應該是後來所稱的神獸朱雀,右廣上的旗幟則是浴火重生的鳳凰。據說楚莊王繼位後,連續三年沉靜在玩樂當中,臣子彈琴規勸,唱的歌就是:「鳳兮鳳兮,三年不鳴,所待若何?」
楚莊王回答:「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這就是成語「一鳴驚人」的來歷。
楚莊王稱霸後,便將自己的右廣換上了鳳凰作為標誌,與原先的左廣朱雀旗交相輝映。
朱雀與鳳凰兩大神獸齊出,趙武的臉上出現凝重的神情,他望了望左右,呼喊:「給我披甲,讓我帶武衛軍親自上陣。」
余昧熱血沸騰,他站起身來,大聲邀戰:「我吳國視楚國世仇,長兄陣亡在楚國人手裡,次兄被楚丘所刺殺,余昧沒有其它的本領,願與楚王親衛拼死一搏,請元帥扶著戰車的轅木,觀賞我與楚將的相戲。」
剛剛回到中軍的中行吳也躬身勸解:「元帥身負指揮重任,不能輕出。我阿吳剛才只不過下場熱了熱身,請讓我再下場去搏殺一番。」
齊策突然插話:「可以讓吳軍出場,吳軍是我晉國姻親,由吳君出場,不算輕慢楚王。吳軍人少,可以位中央,左右各放武衛軍一個師,而武衛軍第三師殿後,作為攻擊預備隊,如此,最為穩妥,吳兵力弱,我們不妨先行『授兵(分發鐵製兵器)』。」
趙武慨然應諾,吳君余昧慷慨激昂的走上戰馬,等他的戰車進入戰鬥位置,吳王低頭看了看手中的新武器,一陣冷風吹來,他忽然恍然大悟:「趙武子剛才說什麼,他說戰爭拼的就是資源,還說富國依靠軍械跟人拼,而窮國、落後國家拼的是人力。現在晉國人拿出武器來授給我們吳人,我吳人流血,晉人消耗武器,這算不算一種資源拼搏?」
由不得吳君多想了,這次楚王的親衛隊左廣、右廣首先發起進攻,連續的失敗讓生性浪漫的楚人感覺到羞辱,他們捨身忘死的沖面前的死仇吳人殺去,戰鬥一開始,場面激烈的無以復加,大多數楚國士兵忘了躲閃,忘了格擋,幾乎一命換一命,與吳人你砍我一刀、我砍你一刀,相互以命搏命。
吳人的凶性也被楚人的狂烈激起來了,他們瘋狂的叫吼,毫不猶豫的與楚人爭鋒相對,比拼誰的骨頭更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