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鹿鼎記 【1036 建奴全軍覆沒】_頁3
計組織不起排隊槍斃。
火槍裝備後戰死率上升,淮軍是學排隊槍斃的,從外國軍官那裡學來的,程學啟和潘鼎新,張樹聲,劉銘傳都有研究。
湘軍外表看上去跟古斯塔夫二世的方陣很像,但實際上比不上,至少步兵火力差太多,而且缺乏有力的騎兵和炮兵。
湘軍多用兩磅劈山炮,比不上瑞典的軍團炮。
吉爾福德戰役中格林將軍的三道防線都未能阻擋堅韌的英軍。
會戰開始,英軍向第一道防線進發,民兵進行了幾次齊射,但是當英軍靠近森林後就崩潰了。
英軍部隊穿過森林向第二道防線進攻的的時候遭到了兩翼狙擊手的射擊。
康華里把他的第二梯隊投入戰鬥,雙方陷入激戰。
部分英軍率先突破了第二道防線後,沒等在森林裡混戰的友軍就向第三道防線進攻,反被擊退。
格林抓住這個時機,命令大陸軍的兩個馬蘭里團反擊英軍,戰鬥進入最白熱化的階段。
康華里不得不命令自己的炮兵不分敵我的向正在廝殺中的兩軍射擊,不少英軍倒在自己人的炮火之下。
最終大陸軍被逐出,只剩下右翼還在堅持作戰,隨著後續英軍部隊的陸續達到,格林意識到已經輸掉了會戰,也只能下令撤退。
吉爾福德的殊死近戰,會戰後英軍康華里勳爵曾這樣讚美他的士兵:這支規模很小的部隊的官兵們,其所作所為完全超出了他們享有的榮譽。
這場持續90分鐘的會戰,美軍死傷約300人,戰後大量的民兵也無力再戰,解散回家。
英軍靠著堅韌贏得了會戰,但是也付出了高於防守方,死傷500人的慘重代價。
雖然最終的結局是康華里不得不放棄內地,然後向北開往弗吉尼亞,最終在約克敦遭到圍攻輸掉戰爭。
這場會戰也說明了,訓練不足的美軍,雖然有著人數和地形的優勢,即便在取得了良好的傷亡交換比的情況下,仍然不足以抵擋英軍訓練有素的推進。
獨立戰爭一種廣為流傳的映象是身穿自然色外衣的美國戰士在戰場上能夠準確的瞄準射擊身穿耀眼服裝排著笨拙隊形的英國戰士,並以此獲得了整個戰爭的勝利。
然而並不真實。
美國戰士的好槍法,由於操練不足,隊列鬆散。
很多時候並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華盛頓在圍困波士頓時候清點部隊人數時曾感嘆當時美軍的效率低下:「常備軍一個小時就能做完的事情竟然用了八天時間。」
直到大陸軍吸取了經驗教訓,從歐洲教官那裡學到戰術技巧,美國步兵才發展成一支有效的力量。
弗德里希·威廉·馮·斯徒本男爵是從普魯士來的志願教官,曾在七年戰爭時期擔任腓特烈大帝的陸軍中擔任參謀。
他逐字逐句的翻譯普魯士軍隊的紀律和戰術條令結合美軍的情況進行教範,並將教範原則制定成小冊子,命名為《斯氏美軍命令和訓練守則(1779年)》,在美軍中沿用了33年之久。
在其他方面,斯氏還改組了大陸軍的編制、調整了行軍隊形,使美軍的在戰場的行動更靈活,展開更迅速。
在邦克山戰役等一系列的戰鬥中,民兵依託地形等優勢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戰果,振奮了士氣。但如果不配合大陸軍那樣的核心力量,僅靠他們無法贏得戰爭。
很顯然,斯氏提高了美軍的素質,讓美軍成為了一支典型的歐洲式軍隊,用著歐洲式的武器和歐洲式的戰術。
但是華盛頓依然避免同英國軍隊正面對決,一方面是斯氏的改革滲透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優秀的軍官隊伍,這使大陸軍在會戰中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這種不穩定在使美軍在對抗英軍往往陷入困難的境地,因此華盛頓只能慢慢消耗敵人。
這種行為讓他獲得了一個「美國費邊」的雅號,這或許是對華盛頓指揮藝術的讚譽,卻也反映出美國軍隊戰鬥效率低下的無奈事實。
散兵戰術本身也並非無組織無紀律,僅靠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輕鬆駕馭。
大陸議會曾組建過類似英法殖民戰爭時期的別動隊,來完成偵查和騷擾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