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遼東從軍行 第十九章 將計就計_頁2
此時若有明軍哨探沿山巡察,其部必被發現。但若離谷口遠了,又恐大隊人馬與明軍接戰時貽誤軍機,完不成既定作戰目標。現在他只能祈求這路明軍還如其他明軍一樣,懵頭懵腦的直接趕路便是。
阿敏轉頭望向北面,按驛兵的速度應該早到界藩城了。如果速度再快一些,大貝勒等人現在率人馬已經出發了。
阿敏不知道的是,他的計劃和藏身地點早就被明軍掌握;更不知道的是,他派出求援的驛兵竟陰差陽錯的已被楊林截殺,若想等到大貝勒代善等人的援兵,最快也要等到明天上午。
阿敏又轉過頭看看自己的身後,只見山脊下隱藏在樹林中的兩千後金兵披掛整齊,正肅立如樁嚴陣以待。單等他發出命令便衝出去將敵軍屠戮乾淨。
見此情景阿敏的心才多少放下來一些。也不知是為何,自己身經大小數十戰,今日竟破天荒的第一次感到緊張,右眼皮一直跳個不停,就仿若有一種未知的危機籠罩著自己。他細細的捋順思緒,希望找到這種緊張的來源。
果然,阿敏終於想了起來,自從得到旗下哨探小隊覆滅、莽阿被殺等令人惱火的消息後,這種緊張便愈發加重。
聽其他幾位貝勒分析,這些事很可能是一個人做的。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個人相貌幾何?來自何方?是明軍還是賊寇?他現在在哪?他接下來要做什麼?他究竟想幹什麼?
阿敏本性粗魯蠻橫,不識文字,與工於心計的代善、皇太極等堂兄弟自是不可比較。他拍拍自己的腦袋想把所有的問題想清楚,奈何最終思緒還是一團亂麻。
索性罷了,發誓等打完仗後一定將此人拿住,到時千刀萬剮了方能解自己的心頭之恨。
與阿敏不同,在另一側山上的扈爾漢此時正屏氣凝神的潛在樹林中。他本姓佟爾佳,時年四十四歲,於萬曆三年生人(公元1576年),世居雅爾古寨,後隨父扈喇虎於萬曆十六年投入努爾哈赤麾下。
其少年勇武精於騎射,深得努爾哈赤喜愛並被收為養子,讓他擔當自己的貼身侍衛。成年後任鑲白旗旗主,所以滿清史書中又稱其為蝦爾汗。「蝦」在滿語中意為侍衛。
扈爾漢遙望山下正陸續進入山谷中的明軍,心中不禁熱血翻騰。想杜松、馬林那兩路明軍在兩天之內盡皆覆沒,這是何等的天眷殊榮。
接下來大汗再把眼前的這路明軍滅掉,那么女真人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已是唾手可得。而眼下要做的,便是陰匿自己的蹤跡防止被明軍發現。
此時,距家哈嶺南谷兩里處的一座矮山上,楊林橫槍立馬,凝神眺望埋伏著三千後金軍的兩側山谷。
在他的身後,二十名披掛整齊全副武裝的川軍精騎駐馬肅立。一陣山風拂過,將他們帽上的盔纓吹動的煞是好看。
一個時辰前,劉昭孫、楊林與馬進忠各分兩路,率十餘騎快馬迂迴至家哈嶺南谷之後,隱匿蹤跡登高瞭望。果然發現山脊背陰處和樹林中有大量後金軍蟄伏。
劉昭孫這才驗證了楊林的身份和軍情的真偽,忙回稟劉綎詳情。他心中暗道僥倖,若沒楊林及時報警則全軍危矣。因此對其的好感直線上升。
路上,楊林向劉招孫進言,稱這三千奴兵分東西兩側埋伏,那麼不如將計就計,大軍可佯作不知繼續前進。
待到酉時日落正是人馬需要進食休憩之時,我軍可正常進食,以麻痹奴軍一同進食。
等其放鬆戒備則令大軍快速占領山脊,由上自下合圍奴軍。屆時敵軍雖悍勇,但猝不及防下先機盡失,又不占地利與人數之勢,此戰大勝可期。
又言,為便於在昏暗中分辨敵我,可設口令互辨。再讓官兵以白布縛於左臂之上,凡混戰中無口令和標識者皆為敵軍,可斬!
劉招孫聞言細細思量一番,覺得楊林年紀雖少,但所言盡占兵法所言的「天時、地利、人和」之要義。他覺得楊林的辦法可行。
見到劉綎後便將此策和盤托出,一眾將領也覺得此策甚好。不管如何,以一萬人打三千人,即便不勝也不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