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家人 第一百九十九章 農村_頁2
更新:01-18 00:09 作者:有限無敵 分類:科幻小說
和平年月里確實起到了穩定廣大農村的作用,可在王朝末年這種效率極差的統治手段就行不通了。
經過明朝二百多年的發展,在明中期人口大爆發,人口增加土地必定減少,在加上朝廷優待士人的法律,又經過二百多年不斷放大法律中的漏洞,所以明朝南北農村均面臨著經濟崩潰的現狀。
其實如果明朝皇帝懂一些現代經濟學,就應該知道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加大社會的各種危機,如果這時候處理不好,輕則遺害整個王朝,重則直接會讓王朝走向滅亡。這也是歷史上各個王朝到了中後期,都要進行變法的重要原因。
歷史上的王莽、王安石、張居正等等,都是看到這種危機勇於站出來解決問題的人。區別在於王莽與王安石都失敗了,而張居正成功了。當然這三次變法具體內容各不相同,但對社會觸動最小的就是張居正變法,這也是變法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與歷史上那些成功的變法不同,張居正碰到了明朝最不負責任的皇帝萬曆,為了收攏權利打擊張居正餘黨,萬曆在張居正死後盡廢其法,後世很多史學家提出明亡於萬曆是有一定道理的。
萬曆後期社會各種矛盾已經開始顯現,北方人口增多人均土地減少,同時大批的農田被宗室、士紳瓜分,所有賦稅都壓在數量越來越少的自耕農身上,在加上碰到小冰河時期糧食減產,這才是崇禎初年陝西爆發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
如果這時候皇帝換上有一定行政能力的人,馬上應該調整南北經濟結構,讓受天氣影響較少的南方增產糧食,同時給北方各省減免賦稅,這樣下來完全可以緩解北方的糧食危機。可是偏偏明朝農村鄉紳權利極大,在加上太湖一帶自古就是文風鼎盛之地,也是東林黨的主要發源地,地方官吏出於各種原因與鄉紳勾結,放任當地水田改桑田,這樣固然是增加了收入,可是對全國的經濟形勢沒有半點好處。
偏偏這時的皇帝是東林黨扶上位的崇禎,當然崇禎的哥哥天啟也是東林黨扶持上位的,可是天啟明白這幫臭老九罵人打擊政敵排除異己是行家裡手,讓他們去管理國家根本不現實,所以天啟雖然給了東林黨權利,但又扶持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出來制衡東林黨。
正因為天啟的手段,在同樣風雨飄搖的七年中,國家雖然大小問題不斷,但並沒有出現什麼危機王朝生命的問題。
可是崇禎上位就不同了,直接弄死了魏忠賢,同時又收回了各地的礦監稅監,將國家大小權利都給了東林黨,這下南北農村差異變得更大,北方沒有糧食,南方不種糧食,在加上天災人禍內外矛盾,這個王朝到這地步還不滅亡可真就沒有天理了。
當然這些知識是趙福祥在後世網上看到的,馬桂蘭不上網,自然沒法看到網上各種噴子互懟,所以馬桂蘭的教材里並沒有寫的這麼深入,只是點出了南北農村存在的問題就是經濟失衡導致的。
提出問題自然還有解決問題,馬桂蘭提出的解決方法就是加大農村的控制力度。馬桂蘭認為應該將農村每百戶編為一生產小組,選出一戶擔任小組長,每十個小組成立一個成產大隊,多個大隊成立一個公社。
趙福祥就是鄉鎮幹部,看到這裡好懸沒笑出聲來,這不就是與後世村民小組、村委會、鄉鎮政府類似的三級機構嗎?
其實趙福祥不知道這套基層統治機構可不是後世發明的,也不是開國太祖發明的,如果真要找一個發明人,明朝的開國君主朱元璋算是一個。
中國從西周開始就已經確立了鄉、黨、鄰、里四級農村治理機構,到了秦漢變成鄉、亭、里三級,里正管理一百戶,亭長管理十里,鄉老管理十亭。不過當時因為人口比較少,真正能將這套政策貫徹到底的郡縣很少,大部分農村都是自然生長,如果官府不下來徵稅,一般是無人管理的。
真正將這套基層組織完善的正是朱元璋,他詳細的規定每級官員都需要幹什麼,一年四季都需要幹什麼,新中國建立後實行的農村三級機構其實與朱元璋搞的那套差不多。不過後世的三級機構可不是花架子,村民小組也不是只有一個里長在撐場面,後世的村民小組除了小組長,還有三到五個選出來的村民代表,他們負責幫助小組長管理日常生產。
村委會除了村長還有專職的四到五個委員,他們大半都是當地的精英階層,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