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下雲昭 第十一章 先是集體觀念再來國家觀念(大章奉上求票)_頁3
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每個人清楚,只要眾志就能成城,每個人都明白,萬眾一心可移山……可惜,這僅僅是知道,清楚,明白而已……做起來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
「這萬里長征我們才抬起腳而已啊……」
雲昭抱著頭哀嘆一聲。
此時此刻,他無比的懷念自己昔日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人們都是睿智的,都是清明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該幹什麼事情,懂得在適當的時候約束自己,對法律充滿了敬畏。
那是一個文明的社會,一個即將蓬勃發展到最高峰的社會。
雖然難免有一些黃葉,也會被寒風吹拂之後凋落,不像現在,人們的覺悟還處在蒙昧期……
不懂得的地方一定要學習,所以雲昭就打開了《大明會典》,希望能從這本記錄中學習到一代草莽豪傑朱元璋的開國國策。
雲昭看了《大明會典》之後,雜亂的心逐漸開始平穩下來了,看了這東西之後,雲昭赫然發現,自己對藍田縣的要求太高了!
又翻看了細作從遼東傳來的密報,他又發現,滿清此時的政務體系混亂的一塌糊塗,軍務體系更是紛亂雜陳,直到現在,黃台吉雖然被他們的人尊奉為皇帝,其實,在雲昭眼中,他只是一個部族頭子。
至於李洪基,張秉忠,羅汝才等更是談不到什麼體系,他們最多只能稱之為一幫武裝盜賊!
有了橫向,縱向對比之後,雲昭又有些志得意滿。
大明太祖皇帝初期制定的國策不但粗鄙,而且粗暴,毫無道理可言,尤其是對官員更是苛刻的令人髮指。
最要命的是,他老人家還不允許子孫改動自己制定的國策。
所以……
大明朝已經有一百多年沒給官員們發過俸祿了……有的人從考中進士直到年邁致仕都沒有見過自己的俸祿。
當然,俸祿不是沒有,只是少的離譜,以前俸祿以糧食折算的時候,銀子貴!洪武年間一擔米三錢銀子,一匹布四錢銀子,這時候對朱明王朝來說,自然是給給米划算。
像雲昭這樣的六品官,一年可以發一百二十擔米,價值三十六兩紋銀,還有柴炭,鹽巴,冰火兩敬,養活一家十口人問題不大,甚至略有結餘。
問題是,米價這東西一直在漲,朝廷就不肯給官員發糧食了,很聰慧的折算成銀錢發放……依舊是三十六兩,其餘各色福利自然也是如此,如此一來,海瑞這種官員一年到頭只能吃糠咽菜,母親大壽的時候買了兩斤肉,被胡宗憲當做奇聞……
海瑞這樣對自己的要求刻薄到極致的人,雲昭是不喜歡的,可是,毫無節操的人,雲昭同樣是不喜歡的。
所以,直到現在,藍田縣在用人這一方面,可以算得上刻薄。
只用很少的一部分官員,就能把關中治理的井井有條的原因,就在於大量的里長,大里長的使用。
總之,藍田縣的官員體系就是——少官多吏。
造成這種結果的最大原因就是——雲昭自己才是一個六品官,遠不如黃台吉,李洪基,張秉忠,羅汝才這些人的名頭好聽,至少,人家都是王級。
論到官府的效率,藍田縣毫無疑問是第一名,滿清排第二,李洪基,張秉忠,羅汝才這些人排第三。
至於大明——只要有自立的勢力,他們永遠排在人家後邊。
雲昭坐在張國鳳家的屋檐下,饒有興趣的瞅著掛在屋檐下的一串風鈴。
微風浮動,風鈴就會叮噹作響。
不遠處的果園裡,一些新栽的果樹正在綻發新芽。
果園後邊是一個不大的豬圈,裡面有四五頭小豬正在奪食,一個還穿著新嫁娘紅衣的婦人正在用秕谷餵一群小雞,
李定國在雲昭耳邊絮絮叨叨的道:「毫無大志啊。」
雲昭懶懶的道:「個人追求不同罷了,我們這些人都是剛剛洗乾淨了泥巴腳杆剛剛上岸穿上鞋的人,誰比誰也高不到那裡去。」
李定國道:「我不怕作戰,就怕有一天打仗打的成了什麼功高震主就麻煩了。」
雲昭瞅瞅李定國道:「你想錯了,你是藍田縣人,你在為藍田縣打仗,為自己打仗,所以,你永遠都沒辦法把自己弄到功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