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終章 九三年(十三)_頁2
更新:09-17 02:23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那麼,在內地建紡織廠,這不是毫無意義嗎?難道內地的糧食能比沿海的南洋米東北高粱還便宜?即便說不考慮糧食問題,內地自己種棉難道爭得過印度和爪哇?」
「再算上運輸煤燃料的運費、算上糧食價格的人力成本……內地建紡織廠純粹是小丈夫之念。」
「如今麻煩事更多。這印度棉紗進入內地,若江漢、河北各地,均有州縣興起女織,以至於副業壓倒主業。」
「若在一張白紙上作畫,自是簡單;而若是原有的畫痕,不免還要擦除畫痕。」
「即便說,今日建了,將來一旦放開了鈔關,那也不過是破產的命運。何必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此為其一。」
「其二者,如今走錠紗機的紗線,韌度既夠,機織布亦可與過去手工布相媲美了。價格又低,質量亦佳……如此時候,這棉紗在內地賣的越多,將來若轉為機織布便越難受。」
「你們也都親眼目睹了,自下南洋以來,印度織布者的慘狀。無非是過去我們靠軍艦刺刀和關稅,逼死了這些織布者;將來是機織布自發地逼死內地的織布者。」
「雖有不同,可都是死。」
「是以說,長痛不如短痛。不若就一步到位,直接放開內地的市場。趁著朝廷現在尚有餘力,長痛莫若短痛,直接逼死內地的手工業者!」
「昔日興國公是怎麼逼死那些煮鹽的,難道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這顯然是個如今大順內部的激進派,論思路倒是和重農學派並無二致。支持放開內部鈔關、支持取消長江等地航運的檢查、支持先發地區的工業資本直接轟入內地。
他說的,聽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
這和大順現在的局面有極大的關係:大順實際上已經不存在內部種棉,圍繞著江漢平原、魯西平原等種棉而就近建紡織廠的可能。
既沒這個必要——大順一來沒被封鎖、二來根本不缺海外棉花、三來原材料產地都在自己體系之內、四來內地的糧食安全一直是個大問題。
也沒有這個經濟學上的可能——海運成本在這擺著,糧食價格穩定性在這擺著,原材料產地距離在這擺著,技術積累在這擺著,資本富集程度在這擺著,內地地區毫無競爭力。
既如此,如他所言,內地搞什麼紡織工業化啊?那不是脫褲子放屁嗎?
這裡看似是在說紡織,實則不只是紡織,而是絕大多數輕工業。
比如說雲貴的銅、鉛、鋅等,那肯定不能跑到別處,所以這也就不存在先發後發的競爭;再比如煤礦鐵礦等,這個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而輕工則不同。
棉花、靛草、拉傑沙希的生絲、南洋糧食、油料、鹽鹼等等這些,海運優勢就是巨大。
而且本身大順因為現在自己就是帝國主義,故而完全不需要內部地區為了發展工業還要擠出來耕地來種經濟作物。
這些原材料,基本都來自於海外。既是來自於海外,那麼成本優勢就在這擺著,這是改變不了的。
而且,此人的話里,還有個「以史為鑑」的意思。他很清楚印度織布業被摧毀後的混亂和絕望,也在歐洲目睹了在美洲棉紡織新技術應用的快速。
所以,他的意思是說,現在靠著機紡紗,顯然大順的手工棉布業可能會再上一個新台階。而將來,這些手工業肯定是要被摧毀的,若是從不發達或者壓根沒有,若此時美洲,那麼將來直接上機器那也還好;可既是有,而且可能愈發的發達,那麼就該長痛不如短痛,壓根別讓它繼續發展了,不然印度織布工經歷的痛苦,這些人還要重新經歷一遍大規模的失業。
既是從錫蘭算起,大順已經在南亞經營許久,自是日後「以史為鑑」的時候,可以加上南亞這些年的史。
聽起來,他說的是沒錯的。
內地,實質上已經完全喪失了和沿海先發地區競爭的機會。尤其是輕工業,尤其是現在原材料多在海外、且海運成本最低的背景下,這得是,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然而,反對的聲音,也並不是不存在。而且,反對的聲音顯然也是實學派的,絕不是那種讀聖賢書的老一套,甚至嘴裡說的也是劉玉的一些道理。
於是就在劉玉的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