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三零三章 臨別告誡(八)_頁2
更新:01-18 15:04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是好事。
大順太大了。
所以,這些年的變革,有人受損、有人受益、有人起義、有人發財。
即便說,京城內部,也有受益的、也有受損的。
但僅就京城而言,終究是受益的多、受損的少。
至於誰受損。
歷史上,義和團運動爆發的那一年,後來魯西北地區的老人,是這樣回憶那一年的:
旱災,糧價飛漲。
黃河決口後,運河淤積,糧食又運不進來。
海運興起,沿河失業。
資本跑路,原本運河時代的陝西山西資本全部撤資。
洋布擠壓,魯西土布為生者,無以維持。
實業蕭條,運輸業蕭條,大量人口根本無以為生。泥瓦匠這樣的技術工,一天只能換3斤高粱米――泥瓦匠,在舊社會,是標準的技術工,而不是力工。
而這個地方,就是被譽為自大運河修通以來【整個北方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糧食流通中心、淮河以北之揚州】的臨清。
也即,義和團運動最先爆發的地區,以及後來百年之後依舊是國家級貧困縣的臨清。
某種程度上講,劉鈺把這件事給提前了。並且並沒有繼續積累矛盾,而是選擇了分批引爆矛盾、分批鎮壓的方式,把這裡的反抗運動給提前壓住了。
即便如此,他還是動用了強制性的行政手段,通過對外擴張,將印度棉布的份額,分了一部分,強行分給了這裡,緩解矛盾。
京城的人,尤其是馬爾薩斯經濟學意義上的「消費者」,包括官僚、貴族、軍隊,他們真的無法理解,變革對於舊時代的「毀滅」,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意義。
啟蒙運動,能解決反封建的「社會意識」問題。
那麼,啟蒙運動,能解決工業對小農經濟、傳統家庭手工業衝擊的問題嗎?
啟蒙,能把小農、手工業者,啟蒙到覺得「自己阻礙了歷史車輪的轉動」,於是欣然閉目待死嗎?
世界是物質的。
而私有制這個意識,因為高爐鐵壟作法輪作術曲轅犁等因素,很早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塑造成型了。
現在大順需要的,是一場「實質大於辭藻」的變革。
而這場變革,其實至今為止,還沒有真正在大順出現。
劉鈺已經老了,他知道自己已經不可能再做什麼了。
基礎已經打下,重要的是,真正變革中的劇痛,怎麼樣才能壓得住、並且完成變革轉型?
他對未來的想法,建立在海外、邊疆的幾十億畝土地上,希望用這些土地,減輕轉型的劇痛。
而這,需要很高的技巧。
很高很高的技巧。
很高很高的手腕。
更需要理解事物的正反兩面。
比如火輪船。
這,是扶桑移民、墾殖土地、減輕痛苦的關鍵。
同樣,這也是長江沿岸手工業瓦解、小農經濟崩潰、傳統手工業活不下去起義的關鍵。
同樣的。
鐵路。
是解決大順內部運輸成本、遷徙成本、使得邊疆土地具備融入資本主義市場的條件。
但同樣的,這也意味著資本、工業品,會以原本百倍、千倍的速度,從先發地區湧入內地,摧毀舊的一切。
這不是個簡單的「進步」問題。
這裡面涉及到一個很多經濟學家忽視了的問題――其實,人活不下去,是會反抗的。
鬥爭、鬥爭,有輸有贏、有死有活。小農、手工業者,寧可跟著皇帝、甚至寧可跟著洪秀全這種外來宗教的人走,都絕不會跟著資產階級走的。
誰死、誰活,還真說不準。
在大順,不理解什麼是小農、什麼是發達的手工業,也就根本不具備在這個時代成大事的能力。
劉鈺把真正的未來,賭在了歐洲革命、印度覺醒,從而導致大順爆發危機上。而這場危機想要真正為未來創造契機,前提又得是大順這邊圍繞著世界貿易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已經達到一旦動盪起來就要動搖整個帝國的程度。
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