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萬的非農業崗位?
實學派堅信,這是未來。
而未來嘛,自然是看得見、摸不太著、但經過理論計算又是可以達到的。
所以,實學派可以把這個當做未來,然後用不斷發展工商業最終提供足夠多的的崗位,作為目標,也作為實現的手段。
這個,總體上,實學一派,是相信未來的。
但,現實里……
正如皇帝詢問劉玉的那樣:你在威海練兵的時候,就開始往鯨海移民;你在松蘇改革的時候,就搞南洋開發移民;你跑到山東修河道,還是要搞扶桑移民。所以,那些人移過去,不還是種地嗎?
合著你認可的未來,認為工商業人口可以超越農業人口,所以發展工商業是對的。
但你的所作所為,卻是讓許多人,換了個地方種地。原本在魯西北、魯西南種地的,跑到扶桑去種地,他們不還是農業人口嗎?
這就相對於,你說你要往南走,可馬頭不是朝南,反而是馬屁股朝南?
皇帝這樣問,若看表象,沒啥問題。
但若看本質,其實也就是劉玉和大順古儒一派的分歧。
古儒一派,是支持均田的。
並且,明確表示,「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
劉玉支持均田嗎?
支持。
認可「均田是天下第一仁政」嗎?
認可。
然而,劉玉認為古儒一派是對的嗎?
並不。
甚至,劉玉認為古儒一派,是反動的一派。
所以,劉玉和古儒一派,一直是若即若離的關係,甚至認為這一派只是同路人,但一到抵達岔口就要先把他們幹掉的一派。
皇帝此時的疑惑。
和當初劉玉與古儒一派的分歧,是一樣的。
即:均田,到底是目的?還是手段?
劉玉,以及被他影響的實學派――實學派和古儒派,兩者之間的分歧,從當初兩淮鹽改、再到檀香山殖民、再到扶桑墾荒,就一直糾纏不休,既合作、又各有態度――劉玉這一系,是否支持均田?
實際上,支持,甚至非常支持。
但支持的緣由是什麼?
緣由是,劉玉一系,實學派一系,認為未來在工商業上。非農業人口是可以超越農業人口的,並且認為此時很多的農業人口,是「無效勞動」,三個人的地,實際上一個人也能種,並且產量不變。
然而,廣大的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需要一個艱難的過渡。
這個過渡,可能是殘酷的、可能是不仁義的、可能是血腥的、也可能是儘可能保全人的生存的。
均田,是這種過渡的手段。
通過均田,來減緩轉型的劇痛,使得占此時絕大多數的農業人口,在工商業發展帶來的小農經濟瓦解中,存活下來,至少有個窩窩頭啃。
均田,是手段,而非目的。
而古儒一派,以及此時皇帝腦子裡琢磨的那點事,是把均田,作為目的,而非手段的。
對古儒一派來說,均田,復三代之治,這是最終的綱領,是目的。
對皇帝來說,均田,是延續王朝統治的最佳辦法,也可以視作目的。
對劉玉和實學派來說,均田,移民、發展工商、商業戰爭、對外擴張、參與一戰等,其實都差虜歡啵都是手段,而非目的。
若能均田,那自然最好。
若能搶奪市場――比如黃河河道問題,通過魯西女性的紡織業,減輕了黃河河道征地問題的矛盾,而魯西女性的紡織業,又是以逼死了幾十萬達卡、孟加拉、蘇拉特、孟買、曼徹斯特的紡織業者為基礎的,他們占據的,是原本曼徹斯特和印度棉布的西非三角貿易中的紡織品份額――那就使勁搶奪市場。
若能移民――比如扶桑、南大洋的以貴金屬「隱蔽的苦力奴隸制」為基礎的移民,實學派也不反對,反而著力推動,因為他們知道大順現在無法容納那麼多的非農業人口、無法提供那麼多的非農業崗位,從劉玉鼓吹的「唯生產力」論來看,移民去扶桑墾荒,也是一種發展生產力、釋放每個人的勞動潛力、使得大順
第二五七章 分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