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一八四章 國富論(六)_頁2
更新:09-17 02:22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的行為,無疑在喬治三世聽來是一種可行的、靠譜的、不扯犢子、可以實現的好辦法。
這種辦法,如果把茶葉棉布等,視作「每年六七月份在阿姆斯特丹定時刷新」的生產,那麼這就可以視作一種高效的在生產端徵稅的模式。
至於說,這種模式,是不是「自由貿易」……
這個,首先要定義一下什麼叫「自由貿易」。
不過,就算再怎麼定義,這玩意兒與其說是「自由貿易」,倒不如說這就是個畸形的、尹里奇說的那種【國際壟斷卡特爾】。
以歷史上非常典型的國際壟斷卡特爾,1884年世界鋼軌卡特爾來做對照。
1884的鋼軌卡特爾,是因為生產相對過剩,各國坐下來談一談,最終確定英66%、德27%、比利時7%。
而現在大順搞得這玩意兒,確實就像是個畸形的卡特爾。
以茶葉為例。
原本是各國東印度公司無序競爭,各國的走私茶到處亂跑。
而現在,大順直接壟斷了茶葉的生產運輸環節。
在阿姆斯特丹刷新之後,全歐洲統一標準到岸價,其價格包含了統一的關稅。
比如說,每磅徵稅3便士。
那麼,各國政府拿到的關稅比例,就看各國賣了多少。
也即是,歐洲各國的殖民地和本土總共有多少消費能力,那麼各國的政府就能拿多少關稅、各國的商人也就拿到多少利潤。
各國的政府,實際上也是「盈利」的受益者。
而各國能賣多少,取決於各國有多少人口、多少殖民地、多少勢力範圍。
當然,若不認為這是一種畸形的卡特爾。
那麼,也是可以認為是一種「自由貿易」。
畢竟,到了阿姆斯特丹之後,到岸價是全歐洲統一的。
理論上,這不就是比誰家的航運業成本更低、誰家的造船成本更低、誰家的航海技術更高,誰更有市場建設和銷售渠道嗎?
如何解釋,不影響結果。
誰收高關稅,那麼不收茶稅的就會往高關稅地區走私。
這裡面的關鍵,在於大順能否保證每年六七月份,在阿姆斯特丹定時刷新?且別的地方不會刷新?
這是兩個問題。
前者,是大順的茶園生產端,能否確保足夠的供貨?大順的航海術,能否保證每年的航行?
後者,是說大順能否做到,沒有其餘人偷偷把茶葉運過來?
前者,好說。
後者,也好說。
葡萄牙滾蛋、丹麥滾蛋、英國滾蛋、法國滾蛋之後,實際上大順已經可以做到,除了在阿姆斯特丹刷新外,好望角以西不會再在別的地方刷新。
因為此時茶葉並沒有被人偷走到錫蘭和印度,大順也絕不可能放著湖南湖北等地的山地不管,跑去錫蘭種茶葉去。是以,茶葉想要以走私的方法流到歐洲,還是很難的。
這,便是大順和英國可以談的現實原因。
念經並不代表可以靠念經談判。
關鍵是要一邊念經,一邊搞出一個不那麼扯犢子的方桉,並且要考慮到「國家還要存在、且政府需要稅收」這個現實。
非要念經的話,說大順這麼搞算是「自由貿易」,而並不符合因為生產相對過剩產生的國際卡特爾壟斷同盟的特徵,也不是說不過去。
既然在技術層面舉杯可操作性實際上也具有可操作性,各國只能去阿姆斯特丹拿貨,拿貨就要登記從屬國以便於事後分關稅,那麼實際上各國商人的銷售範圍,能也只能是本國和其殖民地。
荷蘭之前走私茶猖獗的原因,是因為荷蘭徹底擺爛了,商人獲得了聯省議會的統治權,他們既不需要維繫常備軍、也不建海軍、更不建軍港,所以荷蘭的茶葉沒有茶稅,自然可以賣的滿英國殖民地都是。
雖然歷史上荷蘭這麼玩的下場,以第三次英荷戰爭被英國打爆、強制荷蘭商業資本購買英國國債、歐洲金融中心轉移到倫敦為結束。
但現在嘛……荷蘭不是活得好好的?誰說一定得有國防、政府的開支?
大順在北美的行動,支援法國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