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一七三章 英國的總崩潰(一)_頁2
更新:09-17 02:22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人口,成為此時英國數一數二的港口城市。這種快速的發展,也就意味著這座城市的極端脆弱。
因為既不是靠工業、也不是靠農業,而是靠純粹的商業。
後世歷來多有諷刺中國自古的「天朝上國」心態,自詡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
這話吧……肯定不對。
比如沒有日本的銅,連鑄錢都是問題,更不要提連個波托西級別的大銀礦都沒有的貴金屬缺乏的事實。
但就19世紀之前,刨除掉這些貴金屬,這話說的倒是也不算錯。比如現在大順來歐洲貿易,純純都是跑單趟,因為回來的時候根本不知道運啥能賺錢這不是大順有高額關稅,而是就算零關稅也真的除了金銀銅之外沒啥可以運回來賣錢的東西。
歷史上18世紀晚期,廣東的鐘表匠就已經彷製品滿天飛;法國運八音盒一共賺了五年錢。
是以,固然說小農經濟、自給自足,這般不好,那般不好,但有一樣,不至於出現因為海上封鎖就直接全面經濟崩潰的情況。
英國則不同。
利物浦更是不同中的典型。
對於常讀史書的大順人而言,這種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的事,對於幾年前文字記載的歷史,很容易理解什麼叫滄海桑田。
鎬京之黍離,位列王風,世上沒有不滅的王朝,也沒有不興衰的城市。
若如繁華了千年的揚州,被一波漕運改海運,直接干廢;興盛了數百年的北方小揚州聊城,伴隨著黃河改道運河被廢,從千百商號鱗次櫛比,混成了國家級貧困縣。
這樣的歷史太多,又豈止是鎬京黍離?
故而對於大順的很多人而言,尤其是經歷了運河被廢等一系列改革的大順新學一派的人而言。
他們還是懂一個道理的。
一座城市的命運啊,固然要靠……但也要考慮……
利物浦的市民,顯然因為文字歷史太短畢竟,刑不上士大夫的神職人員保護法的「識字考察」,居然要靠「背《詩經五十一篇》」這麼離譜所以他們很難理解什麼叫「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至少,在此之前,因為貿易的蓬勃發展,以及諸多因素,利物浦的市民一直認為,他們身上有一種有別於他處的品質、精神、冒險精神、商業精神,才導致利物浦在短短六十年間從小城市,發展成大貿易港。
當然,這種觀點,也很正常。
畢竟,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萌,就認為英國的經濟不如荷蘭,是因為英國人的劣根性,缺乏荷蘭的勤勞、冒險精神等民族性。
這就是三觀的區別。
因為在大順被潛移默化影響了三觀的新學派的人看來,只會覺得這種說法真的就是驢毬子吊毛。
利物浦這幾年能發展起來的歷史進程因素,簡單的不能再簡單。
首先。
英國從進入18世紀開始,就整天幹仗。
法國人、荷蘭人,可能未必真的能上島。
但是在海峽里禍禍一下英國,還是易如反掌的,畢竟荷蘭人連倫敦都燒過。
今兒打仗。
明兒打仗。
一打仗,兩邊就互相發私掠證,面向海峽一側的港口出航,經常受影響。
這利物浦躲在西北,安全的多。
倫敦的大量航運業務,向西轉移。
倫敦出局。
其次。
18世紀開始,氣候轉暖,加上英國開始冶鐵,大量的森林被破壞。
降水裹挾著泥沙,讓塞文河的通航條件受到嚴重的影響。
而著名的「黑鄉」煤鐵區,伯明罕,就在利物浦和布里斯托爾之間。
伯明罕冶鐵。
伯明罕砍木頭冶鐵。
伯明罕把木頭砍得差不多了。
沒有了木頭會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導致塞文河的通航廢了,去布里斯托爾不方便了。
然後,英國學會了挖運河,挖了運河之後,去利物浦就方便得多。
布里斯托爾出局。
最後。
利物浦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