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二十一章 木牛流馬(七)_頁2
更新:09-17 02:21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是太子對於京西煤礦的徵稅模式、管理模式、商人開辦等等政策的看法。
為什麼會是這樣?
那樣不行嗎?
這樣有什麼好處?
以及,最最最關鍵的一點:礦主和礦工之間的矛盾,如果朝廷不選擇官辦,那麼皇權,或者說朝廷,應該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來處理這兩邊的事?
向著誰?
或者說,什麼時候向著誰?什麼時候打壓誰?是一成不變的嗎?
萬曆三十一年的京西煤礦罷業,和現在的情況有什麼不同?
這些東西,可以意會,但真的很難言傳。
況且,本身,這也是皇帝為太子準備的一道考題,如果太子能答上來,那自然最好。
如果答不上來,那就需要抓緊時間,讓他明白這裡面的東西了。
皇帝認為日後的朝政,應該是內外分開的。內部的許多東西,交給群相處理即可,做皇帝的大致知道個大概就行,把握一下大方向。
而外部的,比如工商業、壟斷費、軍費、艦隊、軍隊、殖民、銀行,這些之前沒有的東西,做皇帝的應該深入了解。
內部存在的意義,是「穩定」為主。只要不造反,一切好說。
外部存在的意義,是「統治」基石。只要有錢有兵有糧有艦隊,一切好說。
內部那些省份的統治,延續老路子就成。
無非收稅、賑災,鬧騰點就是清查田畝、一體納糧、一條鞭等等,這也就頂天了,還能怎麼樣?只要別傻乎乎地真的去相信顏李學派那一套真要搞三十年贖買大均田的手段,一般也鬧不出大事。
反倒是外部的那些東西,如果當皇帝的不知道怎麼攏在手裡,那可真是要完。
既可能被那些大臣忽悠的,把稅、錢、海軍等全都丟了;也可能導致真的搞出來「獨漢以強亡」的大事兒。
京西的煤礦,只是一個縮影。一個皇子們學習、了解、接觸、甚至實踐處理新矛盾的一個「課堂」。
可現在來看,這個回答,著實有些差強人意。
皇帝最終也沒有明確地對這個回答表達讚許或者反對的看法,又問道:「那這鐵路一事,你又怎麼看?」
太子忙道:「南苑海民,群情激憤;京西駝戶,失業致貧。但京城煤價穩定,百萬百姓受益,此……」
皇帝卻打斷道:「我不是問你從門頭溝到京城的這段鐵路。只看這一段,有什麼可看的?百家哭,萬家笑。」
「前朝萬曆三十一年,京西煤礦罷業,京城震動;而如今南苑海民、京西駝戶,他們便是起兵造反,京城可有一絲震動?」
「朕問的是不是臨陣指揮,一城一地之事。朕問你的,是兵法謀略,為帥之道。問的是鐵路此物,而不是這段從門頭溝到西直門的路。」
這問題,其實倒也不算難回答。
現在來看,蒸汽機車這東西,也就那麼回事,比馬車駱駝的,強點有限。京城百萬人口,之前沒有鐵路,也不是說年年都用不上煤。
可有些東西,尤其是劉鈺力行推廣的東西,還真就不能只看現在。
太子對此還是比較清楚的,劉鈺在「實學上的造詣和眼光」雖然這壓根是照抄前世的經驗,和眼光造詣什麼的沒關係不管朝中怎麼攻訐,這一點,是攻訐不到的。
他既說此物行,基本上那就真的行。
所以思路上,太子心想,父皇肯定不是問這東西到底能不能行。畢竟術業有專攻,自己如何有資格判斷行還是不行?
肯定是問,在「將來一定很行」的基礎上,考慮鐵路本身對於治國理政、江山社稷、統治手段的影響。
一些東西的出現,將極大地改變統治的方式和邏輯,過去的一些舊經驗如果跟不上變化,肯定要完。
鐵路時代,可以有皇帝嗎?
皇帝在思考之後,認為可以有,而且只要把握住,反倒有利於統治的穩固。當然,皇帝的思考不可能是直接思考有沒有皇帝,而是思考是否有利於統治,但意義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這種思考的方向,其實就是在詢問太子,是否把握住了統治的根本問題。
也就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