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三十三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_頁2
更新:09-17 02:21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終解決方案,只是資產階級的解決方案。
僅此,皇帝也好、太子也罷,能支持嗎?
就算明白,民族的國家的未來是這樣,皇帝、太子、地主官僚、士紳等,會去做嗎?他們假設自己是忠君愛國的,只是當告訴他們,新時代下,真正的愛民族國家,是要取消他們的封建特權,士紳特權、減租減息、甚至土地國有化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舉起屠刀。
因為多少明白一些這裡面的道理。
又因為他是太子,屁股坐的很牢靠。
所以,當幾天後,皇帝再度召見太子,詢問太子和劉鈺的交流問題時,太子給皇帝的答案,也就是他的主見,就是理所當然的折中。
太子知道,自己詢問完劉鈺後,父皇一定會再找自己。
皇帝也知道,太子應該會知道,並且會給自己一個要嘗試做事的方向和答案。
所以皇帝開門見山,詢問太子道:「朕叫你詢問興國公,聽其所以然,未必聽其然。他給你講了什麼,這都無所謂。」
「關鍵是,你聽完之後,你自己覺得,除了過些日子朕要交代你去督辦、體察民情的事外,你還想一併做點什麼?」
太子將自己已經準備好的話說出,回道:「兒臣請父皇准許兒臣,挑選年輕才俊,興辦漢口實業。」
這個答案,在皇帝的意料之中。
算是皇帝認為太子可能會給出的幾個他認為還算可以的答案中,比較容易意料到的一個。
劉鈺和太子到底說了什麼,皇帝並不想知道的那麼詳細。但是基本上劉鈺的思路,皇帝自認還是了解頗多的,雖然大部分時候是胡亂理解,但皇帝還是自以為自己了解的。
對太子提出的這個嘗試,皇帝沒有先問「為什麼選這裡」,也沒有問「你準備辦到什麼程度」。
而是詢問了兩個讓太子萬萬沒想到的古怪問題。
「你既要興辦漢口,朕以為,此事可做,好處頗多。但於此之前,朕先問你一句,譬如松江的棉布。」
「松江的棉布,在松江出港的時候,就要徵收一筆稅。那麼,如果松江的棉布去漢口,是否還要再征一筆稅?」
「此其一也。」
「其二,欲興漢口,無資本則不可行。」
「你是準備募集楚人的資本?還是允許松蘇的資本湧入漢口?亦或是其餘的辦法?或者官辦?或者官督商辦?或者商辦徵稅?還是怎麼樣?」
這兩個問題,聽起來好像都聽蛋疼,感覺像是扯淡一般。
然而實際上皇帝覺得,這兩個問題,非常的關鍵。
這和松蘇地區的徵稅模式有關,以松蘇的玻璃為例,實際上實在生產端徵稅的。棉布也一樣,也是相當於在生產端就征了一次稅。
當然,稅不重,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選擇退稅以確保競爭力,雖然基本上此時來說完全不需要,但理論上是可以的。
以資產階級的視角來看,這個在漢口是否再徵稅一次的問題,實際上可以理解為「是否支持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
而以官僚政績或者太子欲立功的視角來看,這個在漢口是否再徵稅一次的問題,實際上可以有兩種理解。
一個,是皇帝從劉鈺對付日本、朝鮮那的手段,得出的經驗:官僚或者封建貴族,更傾向於徵收關稅,獲得收入。關稅收的越多,他們的政績、繳納的稅收也就越多。
換句話說,這是買辦思路。
另一個,則是皇帝從英國法國那裡,得出的經驗:發展本地工商業,需要對外來商品徵收高額關稅。英國和法國的棉布禁止令,都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太子想要興振漢口的工商業,那麼也不是不能徵收額外「關稅」,以確保本地的工商業發展。免得還沒起步呢,先就被松江棉布,一波沖個稀爛。
換句話說,這是要發展本地工業的思路。但換一種全國視角的思路,這又是地方勢力的崛起,和省份鄉土主義,只怕並不是什麼好事兒。
這東西,和鹽還不一樣。
鹽政改革的思路,就是直接在生產端徵稅,然後建立全國的統一市場,去掉其餘的苛捐雜稅,一次性徵稅,全國通行。
但那是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