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二一九章 假裝君臣共治_頁2
更新:09-17 02:15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官,前往各地操練新軍。
此次軍改也不包含遼東以北的府兵,他們的血稅特權仍在,而且向來也不歸兵政府管轄。
觸及利益的武將,是各地的鎮守正總權,因為他們是最容易喝兵血的。
可是他們既沒資格參加廷議,也沒能力振臂一呼,攻入京城清君側,主要是打不過青州軍,也打不過那群良家子為主的京營。
兵政府上下都感覺到獨木難支,明顯看得出皇帝這是準備把軍權牢牢地抓在手裡。
至於抓在手裡要幹什麼,那就不得而知了。
練兵處一旦設立,每年操練定額的人數,定期退伍制度,使得喝兵血只能在練兵處這裡喝。
然而練兵處的官職太小,而且集中訓練,喝兵血很容易事發。
一旦練兵完成,就要集結成營,整編訓練,安排在各地駐守。
在各地駐守,喝兵血也不容易,皇帝肯定會派人隨時巡查檢閱,輪番入京。
長遠來看,整個軍改計劃是讓全國保持一支二十萬的常備軍。
另起爐灶,待全部軍改之後,每年可以省下數百萬兩的軍費,長遠看又沒有辦法說這勞民傷財。
短期來看,軍改的步伐也不是很快。
參謀部之類的只是先搭建起來,前期練兵處也只是操練三五萬軍隊,舊有的部隊會慢慢進行裁撤,亦或是遴選之後開赴西域、遼東等地屯田。
若說錢財,積累下的平準的軍費,省下來不少,西域的平定速度遠超眾人意料,國庫里現在是有錢的。
若說軍備,威海已經有了一個兵工廠,既可以造槍又能鑄炮,給出的價格也不高,也就和現在軍中使用的火繩槍略高一點點。
若說人才,之前的青州軍里,軍官比例嚴重超額,很多人都可以提拔出來作為營連軍官,或者作為練兵處的軍官。
而且本身又有營學三舍制,更換教材,變更側重點,這也不會有太大阻礙。
一時間反對軍改的人都慌了神,不知道該從哪裡反對。
如果說要防備藩鎮之禍,可這一次軍改確確實實把軍權收歸了中央,指揮權在皇帝的手中。
總參謀部或者叫樞密院,一旦設立,實際上還是文官掌軍,只是此文官非彼文官,區別在於出自實學三舍法還是科舉法。
不是說學過怎麼算數幾何就算武將的。
有戰功的老將們在參謀部鎮場面,其實並沒有兵權。
兵權實際上牢牢地把握在了皇帝的手中,出征的時候任命大將統籌,新操練的軍隊都是正規的常備軍。
又因為操練都是相同的操典,真正作戰的時候也能直接統合在一處。
軍改之後巨量的後勤需求,又使得沒有中央的財政,誰也養不起一支這樣的軍隊。
軍官們也不會轉為文官,只是武德宮的人才依舊還有轉文官、摻沙子的機會。
固定的練兵處,又使得各處操練的新軍,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陣法就那麼幾種,連號令都是一樣的,空降過來掌軍也不是問題。
都說兵將分離會造成戰鬥力下降,問題在於這樣的軍隊就算戰鬥力下降,對周邊勢力也是碾壓的。
平準一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都覺得劉鈺打的那叫什麼仗?可偏偏就是能贏。
沒有劉鈺,小策凌敦多布就能沖開方陣了嗎?
軍校開辦在京城附近,基層軍官都是天子門生、勛貴庶子,就算某地想要造反,基層軍官憑什麼聽命呢?
兵政府尚書回去琢磨了好久,總覺得這像是宋時的樞密院,似乎路子也是要沿著宋時的制度走。可再仔細一想,又不太是。
兵政府日後只怕要淪落到元豐改制之後的慘狀,管管車馬、儀仗,完全成了一個空殼子?從土木堡之後延續下的慣性,真的要被打碎了嗎?
…………
從威海返回京城的劉鈺,也是閉門不見客,杜絕了一切風聲,就等著那場大廷議。
這場廷議,雖說皇帝應該是支持的,但如果說不出個子午卯酉,甚至在廷議中一敗塗地,皇帝的面上也不好看。
如今有了一個鷹娑伯的爵號,他也算是真正有資格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