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二零五章 回報率_頁2
更新:09-17 02:17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所以終究還是賺不賺錢的問題。」
「這一點,我和倭人也談過了。蝦夷的俵物等,可以直接運抵米子。倭人也有商人,以前專走大阪到米子的路線。去的時候賣布匹等零碎,回來的時候捎帶著魚蝦俵物。」
「糧食的銷路,你們也不用愁。朝廷允許往倭國販糧,樞密院這邊也保著你們不會受倭人打壓。我也和倭國的糧食販子談過了。」
「倭國的糧價一般,但架不住蝦夷的地多、人少。薄利多銷。」
「我給你們算一筆賬。」
他是講實際的,也是講利潤的,這些豪商喜歡這種不講仁義道德只講利益的人。
聽到要算賬,各自都放下手中的書,斂神靜聽。
幾個義學的孤兒將一副巨大的捲軸伸開,這時代自然沒有幻燈片,但只要有人,類似的手段還是可以的。
巨大的捲軸伸開之後,露出了上面的字符,商人們對這些數字很敏銳,自己去看看裡面的內容,盤算裡面有沒有忽悠。
賬算得很簡單。
從淮北地區僱人去蝦夷,人基本不用花錢,有的是貧苦難以生計的。漕運還在繼續,保漕和宋時黃河改道的影響,使得唐前的膏腴之地,成了帝國的癌症。
在魯南、蘇北的確的港口裝船,運到蝦夷,第一年活下來,均價也就五兩銀子。
因著僱傭移民,沒有老弱病殘,實際上都是勞動力。
這幾年鯨海周邊和松花江的貿易發展,使得那邊出現了一些大規模的牧場,尤其是東虜當年重要的產馬地,穆稜河、完達山等地,都嘗試著大規模養殖牛馬。
海參崴已經有了巨大的牛馬市,一條從海參崴到寧古塔地區的牛馬貿易路已經鋪墊了十年。
牛馬不缺,價格也不貴,因為當地糧多缺銀。
蝦夷有很大的平原,而且一些地方有厚厚的火山灰,氣候也好,整體上的土地質量,和荊襄等地的上等地差不多,肥力足夠。關鍵是東邊和西邊,不是沼澤地,而是旱草地,開發起來很容易。
威海的一些作坊,也已經引進了西洋的割穗機、馬拉的打穀機,在內地那些人均幾畝地的地方用不到。但在蝦夷這種地方,就有大用。
算上休耕、牧場、草場、牲口草料地等,加上新機械的引入,此時一戶小農可以照料一百畝到一百五十畝地,當然不可能全都種植,而是包括休耕和牲口草場的,但一戶五十畝的糧田在有大牲口和馬拉機械的狀態下還是可以的。
也不用學英國在愛爾蘭搞得那種「窮人吃土豆、生產糧食往外賣」的制度,就算都吃麥子,照著百分之三十這种放在內地算是大善人的地租標準,移民過去一個人,最多三年時間,就能保證每年獲得15石的麥、豆租子。
日本的麥子是賤食,便宜,大約六七錢銀子一華石。豆子比大米略高,而且日本對大豆的需求量很大,大約是一兩銀子一石。
折算下來,從第三年開始,每人每年就能創造10兩庫平銀左右的利潤。而這期間的投入,一戶人算四口,三年算上牛馬牲口糧食布匹等,也就40兩銀子的股本。
而且伴隨著糧食產量增加,當地畜牧業的發展,日後移民成本還會繼續下降。
只算糧食,平均下來年回報率是30%,已經不算低了,比高利貸是不如,比囤地收租子也不如,但勝在可以吃足夠的錢,哪怕你有十萬兩,也不怕吃不下。而地窖里的銀子屯著等買地,也未必能吃得下十萬兩。
除了糧食之外,還有魚蝦俵物,這都是當年就能盈利的。當地很多蝦夷人是被日本商人僱傭的,他們經驗豐富。大順取消了賤籍的疍民漁民等,打漁的本事未必就比日本人差,都是熟手,一點就通。
再加上蝦夷的金礦、木材,尤其是造船廠需要的上等橡樹,當地的質量和黑龍江沿岸的差不多,可黑龍江的木料想要運出來得放排到江口、陰乾,再裝船回威海,距離太遠,這就不如蝦夷更近一些了。
以及之前饅頭去瑞典談判,弄回的木焦油產業,也都可以在那裡發展。
各種餅都畫了出來,和雲南差不多的蝦夷一年承包費才四萬兩,至少六十年不變。
大餅畫出來的回報率,至少在30%左右,而且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