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曉 第199章 軍人們的煩惱(二十)
更新:01-17 22:43 作者:緋紅之月 分類:軍事小說
兄弟分別之時,韓海濤只是叮囑路上小心,還把東北這邊生產的一些消炎藥交給了表弟,還囑咐道「這些藥有保質期,若是幾年不用,就不能再吃。看小說網 www.kanxiaoshuo.net你可得記住。」
表弟道謝之後準備上車,最後還是忍不住轉頭說道「海濤哥,你們說的稅收,我真的不敢信。」
韓海濤在表弟肩頭拍了一掌,「不信就不信,反正我沒說瞎話。趕緊上車,別耽誤。」
看著表弟乘坐的火車緩緩啟動,韓海濤如釋重負,轉身就走。心中卻想起表弟的疑惑,1919年,東北有大概3000萬人口,gdp達到了9億銀元。按照東北當下稅收,一年收入就達到了3億銀元之多。
由於北洋沒有控制全國,國家稅收沒辦法統計。只能以善後大借款為比較。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以辦理善後改革為名,向國際銀行團貸借的長期巨額借款。
1912年2~6月間,國際銀行團提供了5次墊款,積極支援北洋政府。為了全面控制中國財政和排除其他財團的干預,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和北洋政府代表於1913年4月26日在北京簽訂了善後借款合同21款和附件6號。借款總額2500萬英鎊,年息5厘,按84實交,47年償清,本息共計67893597英鎊,以鹽稅、關稅為抵押。按照合同規定,借款額中必須扣還附件中各項到期應還的中央和各省外債及賠款本息,這些扣款就超過了借款額的半數。
1912年3月,袁世凱為整頓北京的統治機構,加強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統治力量,償還積欠的外債和賠款,履行對遜清皇室的優待條件,[2]派親信周自齊訪問在華的美國、英國、德國、法國銀行團,藉以處理清政府債務善後事宜之名義,策劃將清政府在宣統三年與美國資本團、英國滙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簽訂的清政府為改革幣制和振興實業借款1000萬鎊的合同(資金到位僅10萬鎊清政府就垮台了),改為民國北洋政府的「善後大借款」。北洋政府許諾借款以鹽稅為擔保,並把四國銀行團列為北洋政府借款的優先權國家。
利息率形式上是5厘,而按84實交,實際接近6厘。在發行交款期前,都用年息7厘或6厘的墊款方式付款,於是銀行團又獲得雙重利息,並且利用金銀匯價漲落,在交收款項時攫取匯兌差額利潤。債票的發行,由英法兩國各募7416680鎊,德國600萬鎊,俄國2777780鎊,比利時1388880鎊。銀行發行價格是90,銀行團淨賺了6的純利。從1912年2月到1915年10月期間,北洋政府的實收數僅有銀105578046元(計9982512鎊),只占借款總額的37。在這實收數中除撥付南京臨時政府和留守府8632314元外,北洋政府的軍政費大部分依靠這項借款支持,達73449231元,占6956。
袁世凱(1859~1916)用這項借款賄買了滬、漢海軍,並派出編遣各省軍隊的監視員,會同各埠海關稅務司,撥發軍餉23496500元,消滅了異己的軍隊。作為抵押的關、鹽兩稅統歸銀行團掌握;鹽稅的收支由銀行團聘用外籍顧問和會計,設立鹽務稽核所,稽核監督征解。關、鹽兩稅的稅率不斷提高,徵稅範圍日益擴大,稅款存儲也從本國銀行、錢莊移歸五國銀行團。從1915年到1939年初,關、鹽兩稅收入中償還這項借款的本息銀數共計383203981元,為實收銀數的363倍。
北洋善後大借款大概是25億元,也就是2500萬英鎊。這麼一筆對北洋中央政府緩了口氣的收入,還沒有東北一年的稅收高。
自家表弟不相信東北的稅收能到如此地步,並不讓韓海濤感到意外。如果不是自己在東北政府當官,韓海濤也不會相信以東北與內外蒙這種窮地方,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收入。
既然無需攤派債券推薦,感覺到解脫的韓海濤一身輕鬆,施施然直奔辦公地。
但債券壓力並沒有降低,吳有平這邊壓力倍增。連韓海濤都清楚的數據,東北政府政務長官吳有平更清楚。可3億銀元對於東北此時的建設依舊遠遠不夠,更不用說為接下來的戰爭做準備。
吳有平只能考慮在關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