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第437章 大明的交通_頁2
更新:01-09 04:00 作者:富春山居 分類:玄幻小說
分每公里。
根據以上的成本分析,臣等以為,想要節約大明境內的運輸成本,沿海地區應當儘量採用海運的方式。而內陸地區的運輸方式則以河運為最省,但是挖掘運河成本高昂,加上水量存儲不易,容易和農業灌溉爭奪水源,加上遇到結冰期和枯水期還要斷航,因此倒不如鐵路運輸更佳。
鐵路的運輸費用雖然高於河運,但是好在鐵軌鋪設方便,且一年四季都可以運輸,大大的提高了運輸的效率。唯一不便的就是,鐵路必須鋪設在平地上,因此利於北方而不利於南方。
而江南地方雖然平坦,但是河流眾多,需要修築橋樑方可鋪設,造價幾乎為北方的2-3倍。因此想要大力發展鐵路建設,就必須對鐵路技術加以提升,比如說研製成陛下所說的用煤燃燒的機器動力取代現在的馬匹拖拉車廂…」
朱由檢豎起手阻止了張彝憲對自己的吹捧,他示意張彝憲可以暫時退下後,方才轉頭對著沈廷揚說道:「沈卿大約也能聽明白了,這大明境內的運輸成本,以水運、海運和鐵路為最省。
但是現在每一樣運輸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只能在一個特點區域內發揮作用,比如鐵路在北方平原,海運則要依賴沿海港口,水運則主要在運河同南方的自然河流內。
去年一年以來,朕還命令戶部對大明糧食保存和運輸中的浪費情況進行了調查。最後發覺,大約有30-40%的糧食在運輸或是等待運輸的過程中被損害掉了。
我大明每年從南方運輸到北方的糧食,不下1600萬石,也就是說起碼有500-600萬石糧食是白白腐壞掉了。在這大量糧食浪費掉的同時,北方卻出現了糧食短缺的窘境,這還真是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
皇帝的話語,頓時激起了沈廷揚的共鳴。所謂的白糧便是在江南碾好的精白米而已,因為在運輸途中難以保存,導致白糧之賦成了江南人人談之色變的重賦。
不講求口感,帶殼的稻穀可以保持2-3年,但精白米只有1年左右。同樣,小麥帶殼可以保存5-6年,但是磨成麵粉後,大約也就3個月,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大明北方吃麥飯的多,吃磨成的麵粉比較少的原因。
因為磨麵是一個加工費用比較高的工序,除非採用的是水力或是風力的機器磨坊。除了像京城這樣的大型城市,因為有固定的消耗麵粉人口,附近才會有這樣的磨坊存在,為城市居民提供較為廉價的麵粉。
一般的鄉下,因為交通不便,除了餘糧較多的地主階層,大多數百姓都是吃粗糙的麥飯為主。糧食的加工、保持同運輸的脫節,讓精白米和白麵粉成為了少數貴族階層才能經常享受到的美食。
而也正因為精白米的保質期過短,使得運輸費用開始直線上升。沿途的官吏和管理水閘的小吏都知道,只要他們拖延一下時間,就有可能讓這些運輸白糧的農戶傾家蕩產,哪裡還有不藉機敲詐的道理。
如果能夠按照皇帝所說,打通了大明境內的交通運輸方式,不僅可以免去了漕運的弊端,還能夠從中獲取到大量的收益,這對大明顯然是大有好處的。
沈廷揚下意識的符合著皇帝說道:「陛下所言正是,現在一石漕糧運到北京,最少也要花去七、八石,同國初相比,起碼翻了三倍。
臣去年也做過一次測試,一石精白米從儀真運到通州,運費大約為3.5兩。但是從上海運到天津,一石精白米連0.2兩都不到。兩者之間的運費差距達到了15倍以上,實在是讓人咂舌不已啊…」
朱由檢點了點頭,便接著向他說道:「所以朕同幾位臣僚仔細討論之後,決定對大明現在的交通網絡進行全面的改進和變革,建立一個更為優化的物資運輸網絡。
北方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南方則以長江、珠江水路為主,公路為輔;南北之間,沿海各省以港口碼頭為交通樞紐,內陸則以鐵路、公路作為交通主要幹道。
這樣一來,原先大明南北交通只仰賴一處大運河的窘迫境地就將會消除。而沒有了漕運的壓力,朝廷就能對運河、黃河、淮河展開治理,解除運河附近的百姓,有水而無法灌溉農田的處境。
所以,大力發展航海運輸事業,便是大明當前的首要之務。今日那些東南海商代表提出的要求,朕不覺得是什麼無禮的要求。
朝廷的取費必須要合情合理,這些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