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之還我河山 第1449章 小草(上)_頁2
更新:05-19 07:40 作者:漢唐風月1 分類:其他小說
機盤旋著丟下250磅的航彈,海面上還有大口徑日軍艦艇艦炮的轟擊,但他們卻奇蹟般地守住了陣地。
說實話,就算是沒有海軍艦載機的幫忙,日軍登陸作戰的實力也不弱。幾艘主力艦的200艦炮射程高達15公里乃至20公里,一百多公斤重的炮彈一發下來就能將一個步兵排的陣地給徹底摧毀。就算是那些輕型驅逐艦,140艦炮的射程也能達到13公里,對岸邊簡陋野戰工事裡的中隊殺傷力也很大。
而且,日軍在經過上海市區登陸作戰的經驗後,在登陸作戰的經驗方面再度提高,用跟隨日軍艦隊的第三帝國記者戴?佛萊梅雷在其回憶錄中描寫這一戰時對於自己站在戰艦上對於登陸日軍的描述是這樣的:當看到日本人「摩托化的登陸工具」時,仿佛是些我前所未見的東西,他們在登陸艇的船頭沒有什麼「方向盤一類的裝置」而是「由弧形的裝甲鋼板環繞」,這些艦艇運載80個人和20噸貨物,包括坦克、裝甲車、馬匹和大炮,還有一個「可以放低的尾艙部分」,因此登陸艦艇上岸時可以迅速卸貨。這些艦艇有高高的側面裝甲,故能「防止步兵和機槍的火力」,僅僅從在登陸工具方面的觀察來看,日本人確實遠遠超過美、英這些傳統軍事強國。」這些世界先進的裝備無疑更增加了中隊抵擋日軍上岸的難度。
或許,我們可以從這位記者的回憶錄中某一部分對日軍的描寫就可以先品嘗出這一仗中隊的艱辛。可能這個第三帝國記者直到他書寫回憶錄中依舊沒有認識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首先登陸的114師團,本來不過是個特設師團,而不是還在後方艦艇上等待著打通登陸通道的第6師團和第18師團兩個常設師團。
換句話說,打頭陣的,不過是日軍第十軍中戰鬥力最弱的部隊,可人家依舊武裝到了牙齒上,遠不是中隊所能匹敵的。
但中國人,卻有一顆勇敢而無畏的心。
陶廣,著名的湘軍將領。他麾下的第28軍下轄三個步兵師,62師正是其麾下戰鬥力與意志力最強的步兵師。曾經的時空中,正是他麾下62師的兩個步兵連會和一個炮兵連,以一個營的兵力苦抗登陸的日軍近半日之久。當金山衛被日寇占領後,被第三戰區重新調回金山衛戰場的62師就是在天馬山和鳳凰山兩地設防阻擋日軍,並在天馬山等地給予日軍重大殺傷。
而以善戰敢戰而聞名天下的湖南兵在天馬山一役,其六十二師367團團長張空逸、一營營長謝康全等800名將士全部壯烈戰死,367團,整團傷亡殆盡。一排,一連甚至一營盡墨,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並不罕見,但整團不退全軍壯烈,那可也是不多見的。
川軍,以出兵最多出力最多且以誓死不退固守陣地而聞名於世;桂軍,因英勇善戰鮮有投降求生者被後世銘記;湖南伢子,在這場國戰中,同樣用鮮血和犧牲證明了他們自己。
日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僅僅只看到了自己的登陸部隊在中隊數量並不十分太多的山炮下哀嚎就痛徹心扉,但第三帝國那名忠於職守的戰地記者戴?佛萊梅雷看到的,卻是中隊的英勇。
為獲得第一手戰場資料,那位終於職守的戰地記者走下了足以保證他安全距離岸邊足有四公里遠的重型巡洋艦,來到了炮火連天的戰場。
日軍在炮火中倒下,在機槍的掃射中徒勞的倒在泥濘的沙灘上掙命,完全是地獄一般的場景,但他的望遠鏡中,數量並不太多的中隊同樣悽慘無比。
一枚重炮落下,剛才還在噴吐著火舌的重機槍陣地就連同它周圍最少三十名士兵一起不復存在。別說是在江南水鄉挖掘的不過15米深還浸透著半米深泥水的簡易野戰戰壕抵擋不住200毫米艦炮的轟炸,就是用鋼筋水泥外加上鋼板覆蓋的永固工事,也擋不了這樣大口徑重炮的幾次轟擊。
別看四行倉庫把第36步兵聯隊打成了渣渣,但那是地理位置選得足夠好,日軍不敢動用大口徑艦炮,如果動用200毫米艦炮,別說謝晉元部有多英勇,神仙來了都能被炸成飛灰。四行倉庫1米多厚的鋼筋混凝土牆壁最多也就是能堪堪抵擋150重炮的轟擊。
戰後,那位戰地記者走向被占領的中隊陣地,一個個深達3米,直徑四五米的大型彈坑用猙獰的面孔向這位戰地記者證明著大口徑艦炮的可怕。他很難想像,中國人,是怎樣在這樣可怕的轟擊下活著,並向敵人射出子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