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 第四十四章 還債
更新:11-25 06:18 作者:七年之期 分類:軍事小說
詹姆斯·波爾克在聲稱要解放奴隸的同時從未間斷購買更多,更年輕的奴隸。只不過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他並沒有蠢到親自購買奴隸的程度。
這一切都是由其妻子沙拉·波爾克代勞,秘密的奴隸交易一直持續到詹姆斯·波爾克離世。
波爾克本人認為將奴隸視為動產在道德上是正確的,但這卻並不符合當時的主流觀點,所以購買奴隸的事情他只能秘密進行。
「詹姆斯·波爾克從未購買過奴隸,那些交易不過是為了讓家庭生活和睦。」
就奴隸而言,波爾克更偏愛那些年輕且有效率的奴隸。
「尤其是那些女孩兒,她們一生中可以創造更多價值,每一個奴隸產下的孩子都將是我財產的一部分。」——出自波爾克寫給其表兄的信。
此外在波爾克的秘密交易中兒童的比例相當高,幾乎占了所有交易的60%,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極富眼光的做法。
因為兒童奴隸更便宜,「使用年限」也更長,甚至歷史上還有美國的經濟學家因此稱其是「偉大的投資者」。
雖然有些段子中經常說莊園裡的奴隸要比工廠里的奴隸過得更好,但是單就未成年人而言在莊園中未成年奴隸死亡率為45%,而國民的未成年人死亡率只有23%。
也就是說美國的奴隸有接近一半無法活到成年,而普通美國人有四分之三都可以活到成年。
在波爾克的莊園中未成年奴隸死亡率為55%,這主要是其妻子專注於繁衍更多的奴隸以獲得更多的利潤,讓那些少年承受了他們這個年紀本不該有的苦難。
波爾克不動奴隸制,那就只能拿英國人開刀。但以此時美國的國力這件事情同樣做不到。
畢竟此時的美國得罪了奧地利,同時又和法國人是競爭關係,棉花唯一穩定的銷路就是英國人。
實際上奧地利有自己的棉花田,法國人同樣在他們的北美殖民地搞了大量棉花種植園,不但模式和美國人差不多,就連裡面的黑奴和監工都是從美國弄過去的。
所以為了保證美國棉花的銷路,英國人波爾克是萬萬不敢得罪。
其實即便是沒有上面那條,美國的軍力和國力也無法和英國相提並論。
不過雖然美軍在之前的美墨戰爭中表現不佳,但是從將軍到政客卻依然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仿佛那些失敗從未發生過一般。
至於對這場戰爭的反思更是幾乎沒有,羅伯特·李由於在西點軍校的課堂上講《格蘭德河戰役失敗的教訓》,結果被學生丟西紅柿。
戰爭結束之後美軍大量解散,這些人原本都是青壯勞力,但是由於很多人都感染或攜帶了黃熱病病菌,導致全美黃熱病大流行。
其結果是這些剛剛還為美國奮戰的士兵成了人見人打的毒老鼠。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和美國政府對士兵們的安置方式有關,政府希望那些士兵們可以留在剛剛得到的土地就近安置,這樣也省去了移民的時間。
但是這些士兵普遍一窮二白,而他們的收入又無法支付購買土地的費用。但如果能將其安置在新獲得的土地上,不但省去了解散士兵的開支,還能穩固邊疆,絕對是兩全其美的做法。
正在白宮的高級官員猶豫之際,以索羅斯為首的銀行家們來到了白宮。他們到此不為其他,只為要賬。
具體為三點:
第一、恢復獨立國庫制度。
第二、降低關稅。
第三、經營西部。
第一點是銀行家和猶太金融集團最看重的,雖然從理論上講建立獨立國庫制度會使政府與銀行業務分開,使某些利益集團和個人無法利用銀行牟利。
甚至會反過來打擊銀行業,減少銀行卷的使用,妨礙到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但實際上這種制度更容易滋生腐敗,而且美國的獨立國庫就從未獨立過。
而是演變成發行貨幣的銀行、全國銀幣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