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心理醫生 188.真才實學_頁2
來。如果不提醒你,你跟發現不了。因為人在閱讀時,已經進行了腦補。潛意識已經將這兩句錯誤的詩句,與記憶中的對詩句進行對應,對一個句子的內容很熟悉,看到大體的結構,就能夠『腦補』出正確的形態。。
「腦補,不是天馬行空的胡亂猜測,而是必須基於一定的語境和上下文環境。這種情況只存在於已經接觸過的事物中,如果是全新領域,聯想的『素材』不足,人就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甚至反覆閱讀才能理解,就很少出現看錯字的情況。」
簡淵看著大家都若有所思,於是進一步說道:「其實類似的原理在圖像處理方面也很常見,面對一張熟悉的圖片,馬賽克也形同虛設。額,你們懂的,對吧?」
眾人都是鬨笑。在場的全都是男人,怎麼會不懂這種事?不過這麼一想,好像還真是
簡淵說道:「對馬賽克的視覺弱化,其實也是一種抽象思維的補充。比如一些鬼畜的表情包,寥寥數筆,就能讓你產生畫面,就是在於這種補充。人的慣性閱讀和語言種類以及文字的排列方式沒太大關係。只要人對某種文字熟悉了,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簡淵總結道:「我由此得出三點結論。第一,潛意識對自我認知的事物,是有一種盲目自信的。第二,整體性知覺優於細節。第三,在熟悉的領域,人的大腦會進行習慣性腦補。」
所有人開始拿著小本記筆記,今天像是開了一趟課,真的是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簡淵繼續說道:「之所以會這樣,我個人認為,也是潛意識的一種自我保護。因為大腦雖然是最精密的儀器,但是信息處理能力也是有限的。大腦的運算能力有限,如果同時進行逐字分析和整體分析,會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損耗。這個可以參考電腦cpu的處理運算能力。所以在『節能』的前提下,在處理一些信息的時候,大腦會自動調整模式。陌生一點的東西,會注重細節。而熟悉的東西,則是整體優於細節。」
顧異同想到:「所以,古人說溫故而知新,就是說人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最開始得到的消息,其實是細節的,碎片化的。而多次閱讀,熟悉之後,才能以更加整體的角度,去認知這本書的內容。」
「顧先生所說的,就是正解。」簡淵笑道:「對潛意識的認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不會改變的。這前提就是,潛意識永遠是以保護自身為第一準則。潛意識永遠不會破壞這一點。所以這種大腦閱讀模式的切換,本身只是潛意識為了保護大腦的處理器,所以採取的降溫手段。」
「真的是有趣的形容。」大家都是會心一笑。這個解答真的是生動有趣又形象。
簡淵說道:「所以習慣性的腦補,本質上是一種保護。當你獲得了一段內容後,大腦不會憑空生成內容,而是會先從大腦已經存在的記憶中挑選合適的片段,進行補充。這種補充就是腦補。這也是節省大腦的算力。記憶不是毫無用處的,而是作為大腦處理信息的素材補充。」
「這一點,同樣可以在網絡上找到例子。」簡淵說道:「比如現在很多網盤、網站,你存儲或者下載的東西,其實不是獨立的。當檢測到你上傳和下載的內容,是庫裡面已經有的,系統就會直接給你進行補充,以此來節省算力、網速、電力、存儲空間等等。所以一個網站的資料庫,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他們的能力。」
「比如你上傳了一個很隱晦的不良影片,結果網站馬上給你封禁了。如果人工審核根本不會這麼快,可為什麼這麼快、這麼精準的封禁?就是因為你上傳的這內容,曾經有其他人上傳過,已經被網站的庫里記住了編碼,認定為違禁內容。所以後面如果有人再上傳,就會在上傳成功的一瞬間就被識別,然後直接封禁。」
簡淵說道:「那麼話題回到錯別字上面。一本書,一篇論文,或者是你寫的任何東西,這都是你的作品,是你思想的凝結。所以每一個字都是你自己寫出來的,你肯定對每一段每一句都無比熟悉。以至於你在檢查的時候,其實是很難一字一句的看,因為太熟悉了,你潛意識在腦補正確答案,因此你的視線會忍不住的快速往下飄。」
「因為在作者本人的大腦里,這不是一個一個的漢字,而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所以大腦會注重全體性,而不是細節。這就是剛剛說的『整體性知覺會優先於細節。』所以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