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 第518章:三件大事_頁2
更新:09-21 03:41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其他小說
一些,先感謝原國解救巴國,又請原國幫忙阻止來自蜀國的入侵。
關於原國解救巴國一事,就是智氏化家為國之前迫使楚國從巴國境內撤軍的事件,原國史書上並沒有記錄這一件事。
智瑤聯想力足夠,再加上記憶力不差,才給聯繫上原國什麼時候救過巴國。
因為巴國認為原國救過巴國一次,乾脆就虛構出自己有一位老大的事情嚇唬蜀國,並且想要將有一位老大的事情給坐實了。
蜀國那邊聽巴國一再吹噓自己的老大有多麼多麼厲害,有沒有被嚇住不清楚,想要了解巴國的老大到底有多麼強大,才選擇派遣使節團出使。
有點詭異的是,蜀國的使節團是跟巴國使節團一塊走出山區,先去了「新田」才知道晉君成了一座城池的城主,有一個智氏統治的原國取代了晉國。
相同的是,蜀國和巴國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原國的強大。
話說,從進入到原國的疆域,走了將近四個月看了那麼多城邑,帶著多了解的意願進行打聽,得知晉國的疆域面積有多大,曾經出動兵力的多寡,仍舊完全不了解,他們不是眼睛瞎,應該說是心瞎或腦子有坑了。
「如此說來,葵蠶國願意歲歲進貢,換取大原不出兵討伐?」智瑤暫時還不了解自己多了一個小弟叫巴國,只知道巴國請求原國進行庇護。
翻譯嘰哩哇啦對蜀國使節講了一大串音節。
蜀國使節又是嘰哩哇啦講了一大串。
雙方交流的時間有點長,著實講了不少話。
後面蜀國的翻譯才對智瑤稟告道:「正是。」
「……」智瑤有點迷了,兩個字的回答而已,至於說那麼一大串嗎?
這倒是給了智瑤一個提醒,經過翻譯的對話不一定正確,或許翻譯還會從中作梗,不能輕易給出什麼承諾。
會面繼續,該談什麼也接著談,只不過僅能算是初步的接觸。
「你等且先學會原國語言,再行謁見。」智瑤說這話時,面容老和藹了。
蜀國和巴國的使節在一臉茫然中被請了出去。
智瑤看向台狐,吩咐道:「尋來懂得蜀國語與巴國語的人,你親自領著與兩國使節接觸。」
台狐也知道今天的接見過於草率了,趕緊應:「諾!」
其實這也是初次遇到這種情況,沒有經驗所導致。
畢竟,原國有過交流的國家,前來出使的正使起碼懂得說「雅語」,沒有語言不通的困擾。
既然周王室沒了,自然也不需要周室「雅語」的存在,該換成原國的語言。
而智瑤已經在原國做統一發音的普及。這無論在哪一個時代都會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
儘管耗費的時間會很長,做了總比不做好,不是嗎?
始皇帝做到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智瑤不止要追尋始皇帝的腳步,明知道難度還是想要給加上話同音這一條,一代人完不成就下一代人接著做,直至將目標完成。
講實話,智瑤把秦國滅了,清楚關於「大一統」的理念決不能丟,要不然哪怕原國一度無比強大,還是會遺禍無窮的!
縱觀世界歷史就知道了,出現過的強盛帝國不少,能夠一直傳承下去的獨有華夏。這是因為域外沒有「大一統」的理念,諸夏的「大一統」理念則是深入人心。
關於「大一統」的理念,始皇帝其實是執行者,提出相關理念的人是秦惠文王贏駟,後繼一大幫人傑一起逐步完善。
讓「大一統」在諸夏根植的人還有三位,第一位是創立漢帝國的劉邦,第二位是完成思想大一統的劉徹,第三位是司馬政權(兩晉)終結之後再次讓漢人翻身的楊堅。
這種偉大事業能夠參與進去就是榮幸,沒有必要再去分個人貢獻值的高低了。
智瑤僥倖「生」的比那些偉人都早,一開始只想要獲得權力,後來致力於創建國家的強大,到了完全有實力一一滅掉列國達成「一天下」的成就,自是應當有更崇高的理想了。
在智瑤登極後的第九年(前457年),同時也是莒國滅亡的第一年,一道急報從齊地傳到「中京」。
所謂的「中京」就是原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