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 第337章 :無形的博弈,極盡的恐嚇(為盟主_頁2
更新:09-21 03:40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其他小說
了,他們要感謝先輩將晉國塑造成了一個軍果主義的國家,有了足夠的氛圍與底蘊,才有了後輩動輒能拉出那種規模的軍隊。
看一看齊國,他們的人口並不少,經濟體量比晉國更大,從很久以前到現在,動用十萬以上兵力的次數屈指可數,偏偏還每一次落了個大敗虧輸的下場。
從前能夠動輒拉出十萬以上兵力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當然是晉國,另一個則是楚國。
一開始楚國並不適應這種規模龐大的戰爭,吃了不少虧又一再進行總結才慢慢適應過來,幾次擊敗晉軍,一度獲得霸權。
別看吳國之前那麼風光,有幾次動用十萬兵力的例子,他們在伍子胥死去之後,孫武也離開吳國,其實已經沒有人能夠有效地將十萬大軍的作用發揮出來。
說白了就是能力有限,指揮起來無法將軍隊調動起來,運用在合適的位置,去發揮他們的作用。
能力不足的話,十萬大軍實際起到作用的也許只有一半不到,剩下的那一半在當看客。這種事情不是在搞笑,相反因為指揮官能力不足而屢見不鮮。
智瑤也發現了自己帶兵能力的極限,超過八萬就有一種應接不暇的錯亂感,知道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用來進步。
那還是有足夠合格基層軍官的條件之下,要是沒有那一批基層軍官,保持舊有的模樣,智瑤指揮三四萬就該手忙腳亂了。
什麼舊有的模樣?就是以「士」為骨幹,配上一定數量的「徒」去帶動徵召來的「羨」呀。
所以,魏氏從某種意義上看來很厲害,他們沒有像智氏大規模培養基層軍官,還能玩得動大兵團作戰。
智氏再一次進行徵召,分為兩個區域進行集結。
晉國中部的「黃父」是一個,集結了兩個「師」的兵力。
有三個「師」兵力的規模在「濮陽」完成集結。
他們進行集結得時候,智氏在密切注意魏氏和韓氏有沒有什麼新的動作。
比如說,魏氏和韓氏也跟著下達新一輪的徵召令,或是已經集結起來的軍隊向哪裡進行運動。
還是那一句話,智氏認為魏氏或韓氏的動作對自己存在威脅,魏氏或韓氏也會看見智氏有所舉動認為對自己產生了威脅。
只允許智氏有大動作,不允許魏氏或韓氏感到緊張,哪有這樣的道理呢?
且不論魏氏或韓氏有沒有想要對智氏做點什麼的意圖,他們發現智氏進行新一輪徵召之後,智氏完成集結的總兵力竟然超過十三萬的數量!
那可是十三萬的大軍,比絕大多數諸侯治下的總人口還要多得多!
不過,有上一次智氏集結五十來萬的軍隊例子在前,今次集結十三萬,好像動靜不算太大?
那並不一樣!
上一次智氏集結五十萬左右的大軍,分散在智氏封地的各處,能夠有多少拉出去作戰也屬於未知數,嚇唬人的意義更濃一些。
這一次集結起來的十三萬大軍,看他們的集結地點,再看相應的物資準備,明顯能夠拉出去野戰。
「魏氏大軍南向,看似進逼『新鄭』。」
「韓氏大軍亦是開拔向西,出『少梁』進逼白翟疆域。」
所以是,魏氏和韓氏看懂了智氏再一次集結兵力是什麼意思,用行動來給出回應?
也能理解為,魏氏和韓氏明白智氏已經做出提防,認為沒有把握之後,放棄了原有的勾結,改為執行另外的方案。
不管是哪一種,純粹證明了擁有足夠實力的重要性。
換個說法,要是智氏除了已經集結起來的九萬大軍之外,沒有能力再集結出另外的軍隊,魏氏和韓氏根本不會有多少顧慮。
孫武說道:「魏氏於『虎牢』仍舊屯兵兩萬,韓氏在『韓』屯駐兩『師』,皆是防備與我。」
如果魏氏和韓氏真的不防備智氏,才叫智瑤覺得不對勁呢。
不管怎麼說,智瑤再一次集結大軍讓魏氏和韓氏動了起來。
現在智氏、魏氏和韓氏應該有足夠的默契,知曉什麼是互相忌憚與進行防備,想做什麼會更加小心翼翼,短期內應該是能夠繼續維持一種虛假的平靜了?
智瑤說道:「且看楚軍向西,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