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 第九十六章 立文廟祭軒轅_頁2
更新:01-16 23:25 作者:董王不懂 分類:軍事小說
出身的百姓會被安置在靠近海邊可以出海捕魚的生產隊。
當然了,並非所有人的都分在生產隊。
還有一部分人會在工坊區擔任全職工人,這些人會居住在潛龍城或者是工坊區邊上的宿舍。
劉峰良寫的彆扭,他覺得董良起的這些名字有些土氣。
不過董良卻說這樣有利於他們將華族給記在心中。
每個人出門念叨最多的就是自己大隊的名字。
董良這麼起名就是讓這些人反覆告誡自己是華族的人。
劉峰良很想看看一個簡單的名字是否有這樣的魔力。
他抖動手腕,一個遒勁有力的「華」字出現在木牌之上。
劉峰良寫得一手好書法,就連向邦都佩服。
兩人這段時間在一起共事,互相切磋學問,倒是建立了不錯的私人關係。
董良此時正在辦公室中對十幾個讀書人交代事情。
這裡有董良擄來的縣城教諭,還有幾個是向邦手下的書吏。
向邦本人也在。
「琉球方言晦澀難懂,又沒有文字,沒必要保留,我的意思是島上今後就通行閩南語好了,正好閩南語也是琉球官方用語。因此讓原本生活在島上的人改說閩南話,並不是太難。但是初期的話,咱們還是要去教一下這些人。」
董良今天找向邦過來就是討論統一語言的問題。
既然要將這些人混在一起生活,那麼就勢必要統一語言。
人類作為一種群居社會性動物,聯繫群體之間關係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語言。
其實,董良早在沙灘宣言的時候就已經讓向邦注意讓島民學習閩南語。
因為島上本來就有一些會閩南語的島民。
之前遷來這裡定居的華人基本上都是閩南沿海地區的百姓。
他們一直保留著自己的語言。
向邦只要讓島民向這些身邊的華人學習就行。
董良覺得現在的速度還有些慢,於是他將這些讀書人召集起來,準備將他們派到各個生產大隊去開掃盲班,讓這些華族公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加快語言的統一。
等到幾個文人出去之後。
董良轉向向邦。
「向大人,還記得我上次與你講的現在的三大文明嗎?西方文明又可以叫基督教文明,阿拉伯文明又可以成為伊斯蘭文明。他們的文明都有一個相對統一的宗教將文明之下的不同文明聯繫起來,而我們卻沒有」
向邦知道董良是將他當做琉球人的代表,才與他商量這些事情。
「元首,其實咱們也有統一的宗教,那就是儒教。按照您說的華夏文化圈,包括安南和扶桑人,他們的讀書人讀的也是儒家經典,百姓遵守的也是其中的教義。只是咱們沒有那種強制性的祭祀儀式。」向邦道。
董良並沒不反感儒家文化。
作為一種學問,他原本是對諸子百家的集合,只是後來被理學帶偏。
漢武帝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但是大漢一樣成為強漢。盛唐是依然是以儒治國。
所以說,明清的衰敗並不一定是儒家文化的問題。
而是因為兩朝,尤其是滿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對儒家文化不斷閹割,讓百姓奴化。
儒教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儒釋道,經過了幾千年融合,相互之間已經共通,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內核。
「元首,我覺得我們應該在各地樹文廟與軒轅廟。」
「文廟教百姓做人的道理,樹立統一的價值觀,軒轅廟讓大家祭祀共同祖先,維持我們注重傳承的風俗。同時也告知所有的華族百姓,我們都是同出軒轅門下,增強向心力。」
董良頷首,向邦的建議非常合他的意。
讓軒轅作為華族的祖先,使得華族以後團結融合整個東亞各個族群具有可操作性。
因為軒轅的時間足夠久遠,覆蓋面更廣。
《史記》中就說匈奴是黃帝後裔。不管是真是假,拿出來給那些百姓自己看,總還是有說服力的。
華夏那麼多的古籍,不管正史還是野史,要證明東亞這旮瘩生活的民族是黃帝後裔,問題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