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第九百八十五章愈演愈烈_頁2
防禦的要地。
袁崇煥死後,繼任者也無不重錦州,特派遼東名將祖大壽駐守此城,防禦非常堅固,清兵惟望城興嘆。
在清兵攻取大凌河城之前,該城還是錦州的屏障。
當大凌河城這個屏障一經被清兵拆除,距此僅四十餘里的錦州城就完全暴露在清兵的面前。
它成了明朝在遼西的一個名副其實的前哨陣地。
從錦州的地理位置來看,尤其值得重視。
在它的正南面十八里是松山城,松山城偏西南十八里是杏山城,而杏山西南約二十里便是塔山城。
這三城如羽翼一樣護衛著錦州。
在它的背後即西南一百二十里,是雄鎮寧遠城,為錦州的堅強後盾。
皇太極很清楚,錦州不破,清兵休想前進一步。
反之,錦州一破,則松、杏、塔山三城俱下,寧遠孤立,整個防線都得動搖。
明軍還妄圖想要釘在遼西,想都不要想。
錦州是寧錦防線的一個重要環節,打破這個環節,就能實行他的第一步戰略。
皇太極已經看得很清楚,欲取山海關,非先取關外四城不可。
這四城就是錦州、杏山、松山、塔山。
錦州則首當其衝。
經過多年徘回之後,皇太極和他的諸王大臣終於選准了進兵的突破口。
明清之間的戰爭平衡再次被打破。
為了穩固地攻取錦州,皇太極開始加緊備戰,精心布置。
他採取的第一個實際步驟,就是選擇義州(遼寧義縣)作為進兵的屯駐基地。
祖可法、張存仁等人主張清兵屯駐廣寧打三山。
「逼臨寧、錦門戶」。
因為攻松山戰敗後,皇太極比他們更有眼光,想得更大膽,不選廣寧,而選中了義州。
因為義州比廣寧更能有效遏制錦州。
義州位於錦州偏東北,相距僅九十里,比錦州至廣寧一百四十里,縮短了一倍的路。
在大凌河畔,地勢開闊,從軍事觀點看,這裡無險可依,不足於防禦。
但卻是錦州的一個重要門戶,它距離錦州近,很適合清兵屯駐,便於輪流換防。
義州還有一個好處,這一帶土質肥沃,適於耕種。
由於歷年戰爭,百姓走死逃亡,人口大量減少。
本來人煙稀少的義州比昔日更顯得荒涼。
但清兵駐此,可以大量墾荒屯種,解決糧餉的供應,減少長途運輸的困難。
皇太極選中此地,為進兵錦州先扼其門戶,並提供後勤支持,實
為良策。
當義州的戰略作用被皇太極掰開了揉碎了,講給這幫文盲們後,張存仁承認自己的見識不足。
他則是開口進一步讚賞皇太極:
「臣先言修廣寧而守之,因與白土廠相近,實為國家開闢土地,立城池,漸次前進之計。
今大兵住義州,已超出尋常,為臣望外之事。」
明朝中有識之士早已看出義州對錦州的重要戰略價值,提醒朝廷給以支持。
遼東巡撫方一藻早就上疏過,義州為前鋒門戶,足可以憑此制止建奴西窺,此地必然是明清必爭之地。
三年前,他就親自去義州實地考察,建議朝廷撥錢迅速修復義州。
但大明皇帝哪裡還有錢?
朝廷哪裡還有錢?
因為錢不得不征三餉。
再加上前有修繕大凌河城導致明軍大敗的戰例在前,崇禎怎麼可能會再同意這件事。
皇太極屢次繞道蒙古肆虐京師,朝廷對於寧錦防線的關注度直線下降。
甚至還有官員說莫不如放棄寧錦防線,專門防山海關,這樣等清軍入塞的時候,也能調撥更多的兵力去與之對戰。
總體而言,因為流寇錘匪的實力不斷增大,清軍戰略的改變,都導致了寧錦防線不再像是以前一樣受到大明的重視,拼命的砸錢。
現在義州被皇太極看上了,明清還沒有交鋒,大明便先棋差一著。
他準備成為明軍眼皮子底下的坐地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