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第五百一十章叛軍傷亡幾何(第四更)_頁2
勤廉兼備,德才並茂,他自己心中卻毫無成算。
除了端正士風之外,「策問」中提出的問題還包括抵禦外患、消弭內亂、治理財政和破格用人。
對於每個方面的問題,崇禎都正面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然後指出問題的核心所在,要貢士們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於外患,他認為建州女真本來只是屬夷,地域狹窄,人口稀少。
但一旦對本朝發起進攻,竟然勢不可當,實在不可思議。
對內亂,他以為流賊與天災互為因果,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關於財政崇禎講得比較具體,說是流寇蔓延,兵事孔急,國庫空虛,糧餉不繼。
進言的人卻不考慮國家大局,總是要求減免稅收。
百姓是國家之本,朝廷怎麼會不憐恤呢?
但又要恤民,又要養兵,兩全之策卻不知是什麼?
沒有人給出答案。
最後他特別提到:唐、宋時代文職武職本沒有什麼高低貴賤的區別。
國初的時候用人也不一定都是科甲出身,而現在卻成了牢不可破的規制,這種壓抑人才的陋規非改不可。
貢士們常年潛心於八股文,對這些重大國政當然提不出什麼真知灼見。
他們在皇帝眼睜睜的監視下才發現,題目同原來花錢打聽到的完全不一樣。
一時心煩意亂,文思全無,才硬著頭皮各自應付了一篇交卷。
倒是原本是狀元的吳偉業沒門路,反倒越發不緊張,從容答題,有了良好表現。
偏偏這種虧,許多花了銀子的貢士們,只能是啞巴吃黃連。
但是陳於泰是什麼人,他的錢可沒白花,關係也硬。
就算崇禎連夜改問題,首輔周延儒也能知曉,讓人做好充足的準備。
明朝特重科舉,科舉考試又只重八股文,引導大批士子終身讀經制藝,頭腦中除了程朱理學的一套性情義理的教條之外空空如也。
這就造成明代各級官僚和士人只會空談天理,極少政治、經濟和軍事才能。
新科狀元陳於泰不曾想皇帝竟然會如此暴怒,但此時他鐵骨錚錚,依舊開口道:
「臣所言並無半點假話,加遼餉只會民不聊生,士卒胃口越來越大,陛下理應體恤百姓,不要在增稅。」
被叛軍打了一個大逼兜子,讓他選擇閉嘴,不敢講道理。
但是陳於泰在皇帝面前,他就敢講道理!
為人臣子,特別是忠臣,就該敢於冒著皇帝的怒火諫言!
陳於泰覺得此時的自己是正義的化身,越勸諫皇帝,自己的名聲越盛,才越能表明自己是大明的忠臣!
7017k
/68/68345/18999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