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傳 張三丰傳奇_頁2
張三丰真人云游至四川,在成都停留於青羊宮。他寫下了《青羊宮留題》以警醒世人要學到真正的方法及時修煉,千萬「莫待風波壞了舟」。其文曰:「覓故人天涯不見,嘆迷徒要學神仙……學仙的聽語言,切莫要盲修瞎煉。須曉得內外陰陽,同類的是何物體。必須要依陰陽修出陰陽,依世法修出世間。順成人,逆成仙,一句兒超了千千萬。再休題清淨無為也。不得還丹,總是枉然。」訪道須要訪先天,先天是神仙親口訣。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文中短短的幾句內容指出了修煉的真理所在。
在成都青陽宮期間,張三丰真人聽說蜀獻王朱椿有慧根,便去會見蜀獻王,勸化他修煉大道,蜀獻王無意於修煉。他又回到了武當,歷經襄漢之間,蹤跡更加難以捉摸。洪武二十四(一三九一)年,蜀獻王朱椿題《張三丰神仙像》贊曰:「奇骨森立,美髯戟張。距重陽(即全真派王重陽祖師)兮未遠,步虛靖(即正一派張虛靖天師)之遺芳。飄飄乎神仙之氣,皎皎乎冰雪之腸。爰尋師而問道,歲月亦云其遑遑;既受訣於散聖,復續派於瓜王。全一真之妙理,契未判之純陽。南遊閩楚,東略扶桑。歷諸天之洞府,參化人而翱翔。曰儒曰釋,曰老曰莊。皆潛通其奧旨,乃懷玉而中藏。」
隨後,張三丰真人游鶴鳴山,真人曾多次往返於武當與鶴鳴山之間。至永樂十一年明成祖朱棣命「龍虎山」道士吳伯理齎捧御書,徑詣鶴鳴山築館以居。「且以仙人好樓居,乃於山之延祥觀後四十餘步,因其地位清高草木清華之處,建傑閣而榜以迎仙」。接著,三豐真人上峨眉山(張三丰在明初時就與「夔府」開元寺僧廣海友好往來),臨別時留詩云:「深入浮屠斷世情,奢摩他行恰相應,天花隱隱呈微瑞,風葉琅琅詠大乘。」為廣海留下草鞋一雙、沉香少許而去。後來廣海以此得永樂皇帝(朱棣)賞賜玉環和千佛袈裟,隨後,張三丰真人路過江州(今重慶市)「老君洞」,留下令人難以領悟的詩詞聯句。他到雲南會同弟子沈萬山修煉「內外丹」,服食「大藥」。洪武二十五年準備回武當山,經過貴州平越縣時見福泉山的山形奇絕。就在「高真觀」後面結茅為亭,修煉大道。張三丰真人在福泉山留下了《北斗大法》,《無根樹詞》,《打坐歌》,手書《龍行大草》碑文真跡一通。
雖然張三丰真人不願見「朝庭」中的人。可明皇室仍不斷派人尋找他。洪武二十三(1390)年朱元璋的兒子湘王―朱柏,到武當山天柱峰尋張三丰。寫下《贊張真仙詩》一首。其詩云:「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悽然;孤廬空寂大松里,獨有老獼松下眠。」
明成祖朱棣對張三丰更是景仰渴求,永樂五年(一四零七年)遣給事中胡瀅偕內侍朱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明史·胡瀅傳》記載了胡瀅從永樂五年開始遍行天下,訪尋張三丰歷十年之久,至永樂十四年乃還,仍求之不得。然而,明成祖朱棣尋訪不到張三丰,並不甘心。他於永樂十五年再遣寶雞醫官蘇欽手執香書遍訪名山訪尋。與此同時,明成祖又派龍虎山天師張宇初歷天下名山訪尋。現存於武當山的龜馱大石碑上,明確的記載了明成祖致張三丰真人《御製書》,其曰﹕「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奉香致書,遍詣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體合自然,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謹致香奉書虔請,拱候雲車鳳駕,惠然而來,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懷,敬奉書。」
明成祖不惜耗損國庫資金,命令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朝中大臣,動用三十萬軍民工匠;歷時十四年大營武當宮觀;建成了九宮八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三十九座橋樑的巨大工程。明成祖親自賜名『大和太岳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張三丰真人「吾山異日必大興」的預言。這在武當史或中國歷史上都是十分少見的。在明朝中後期,明英宗賜封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封他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也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熹宗加封他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張三丰真人受明朝歷代皇帝之推崇不可謂不厚,然而,他卻有自己的人生思想:「蓋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古來方士釀禍,皆因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