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秘史 194.再起風雲(二)_頁2
更新:05-17 11:43 作者:薛定諤的熊兒 分類:都市小說
好行囊,玄苦將幾人送出了少林寺外。朝廷的人早已備好了良馬,一行人騎馬下山。路過喬家村,玄空又同家人囑咐了幾句,匆匆而去。
路上無話,行了一日抵達汴梁。進城後,幾人在驛站中換了一身整齊的衣服,就直入皇宮面聖。
此時常朝剛散去,百官相隨陸續走出文德殿。皇帝趙頊回到內殿,正與樞密院的幾位大臣商議策略。
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合稱二府,與三司共掌軍政,在朝廷之中舉足輕重。當時宋人自述:「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因此樞密院的長官雖多是文臣,卻執掌軍政大權。
垂拱殿內,趙頊一臉嚴肅,正襟危坐。他的手摩梭著龍椅扶手,不知考慮著什麼。
下方站著三位大臣,手捧著玉板,神色各不相同。當首一位老臣面紅耳赤,似乎剛剛和誰有過激烈的爭吵。但見他喘著粗氣,又壓制著胸前的起伏,竭力平復著情緒。又一位老臣面色鐵青,一幅欲言又止表情。最後一位臣子年紀稍輕,大約四十餘歲的樣子,氣定神閒,儒雅而灑脫,仿佛已經胸有成竹。
四人沉默了片刻,第二個老臣終於踏上前一步,言道「陛下,臣以為當此時局,還是應先行退兵。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我軍不能快速攻破靈州,與靈州守軍僵持一月之久,那麼就應該提防敵人反撲。當前党項人的左右廂軍正在朝靈州集結,吐蕃人也打算趁火打劫,倘若他們從三個方向包夾我軍,那情勢恐怕就危險了。」他見趙頊無動於衷,又道:「陛下,我軍深入敵人腹地,糧草補給更是關鍵,一旦敵軍切斷我軍補給,那…那後果簡直不可想像。」
趙頊沉吟片刻,搖了搖頭道:「此時退軍,朕不甘心。我大宋立國以來,幽薊未曾收服,又失靈武。先帝昔年數次興兵討西,皆敗兵而返。朕即位之初,就立志雪數世之恥,滅夏奪回疆土。而今我大軍連破韋州、石洲、宥州、銀州,距夏都興州也只有幾百里之遙,這時退兵豈不前功盡棄?」
當首的老臣呼出一口氣,拉著長音說道:「陛下!若不退軍,臣有三大顧慮。」他微微一頓,接言道:「其一,我軍四大主帥的帥印一夜之間不翼而飛,這可不是好兆頭,軍心潰散,如何繼續應戰?其二,王中正部八萬大軍一入夏境就失了消息,倘若王中正投敵,我軍如何反制?其三,以往我大宋與夏交戰,遼人必定興風作浪,倘若遼人趁我兵力空虛,侵擾邊境,甚至揮兵南下,如何抵抗?若不能解除三大顧慮,臣以為還是退兵為尚。」
趙頊道:「陳大人所思所慮無不道理,但是朕已有應對之策。第一,探子報,我軍四大主帥的帥印皆被敵方所遣高手盜走。朕已召來我大宋國師,不僅要奪回我軍帥印,更要盜走敵方帥印,以振士氣。第二,王中正部八萬大軍並未失聯,而是另有軍令在身,陳大人不必過慮。」
幾位大臣聽他說要派人奪回帥印,只覺難以置信,難道當世之中真有人能孤身潛入夏軍,如入無人之境?至於說王中正另有軍令,更為詫異,不知趙頊是故弄玄虛,還是確有其他安排。
趙頊看看最後那臣子,言道:「無憂,你鎮守邊境多年,最是清楚遼人的情況,且來說一說。」
原來那第三位樞密院大臣,就是當年任河東路、河北路兩地經略安撫使的燕王趙無憂。這些年他在京中任職,深得神宗重用,官居同知樞密院事。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