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之國 第100章 軍械與審計_頁2
幾人進了本城的衙門。這衙門奇怪,大門開著,沒有人把守。進去之後,就見路邊的房屋整齊,上面掛著各種牌子。
汪若海看牌子上的名字,都是自己沒見過的。比如左邊第一家是「供銷社」,右邊第一家是「軸承社」,後邊還有種子社、牛馬社、農機社、車輛社、棉麻社、布帛社、飲食社、錢社,花目繁多。這些地方的門大多關著,有幾家開著,也只有幾個人進進出出,有些冷清。
看了一會,汪若海忍不住,問王宵獵:「制置,這裡是什麼地方?怎麼與其他衙門不同?」
王宵獵道:「不瞞監院,我們現在不從農民手裡收錢,收入就難免少了。沒有辦法,只好想盡千種方法,怎麼賺錢出來。這裡的各種社,都是初建,等他們研究熟了,地方安定了,便就開出去。」
汪若海聽了不由瞪大眼睛:「世上還有這樣做事的?能夠賺錢,便就出去開店就是。他們現在這個樣子,能夠研究什麼?不對外做生意,豈不是只能花官府的錢!」
王宵獵道:「有什麼辦法?現在地方初定,許多事情還理不清楚,如何出去開店?再者怎麼做生意也要研究清楚,不要店開出去,賺不來錢反而要賠錢。」
汪若海聽了不由連連搖頭,覺得王宵獵的想法簡直不可理喻。這是官方的生意,哪怕一時間本錢不足,店總是能開起來。不賺錢又怎麼樣?心狠一點,可以讓地方大戶買單。不然就直接停掉。在衙門裡安這麼多牌子,又不對外營業,豈不怪哉?
王宵獵沒有解釋,只是帶著兩人向前走。
說實話,王宵獵自己也覺得這樣做很奇怪,但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怎麼做生意?其實王宵獵自己都沒個主意,必須研究一番。酒樓、吃食,這些相對簡單,店鋪直接開出去就是。這裡的產業,是王宵獵花費了無數的心力,用自己前世的經驗結合現在實際想出來的。怎麼做起來,怎麼賺錢,一時間實在想不清楚。只知道這些產業有前途,怎麼換出錢來,一時沒有想到辦法。
前世中國有很多社。如已經廢掉的人民公社,供銷社,互助合作社,農業合作社,還有各種特產農作物的社,種類繁多。中國歷史上,會和社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經濟組織,唐宋兩朝更是特別發達。不過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條件變化,慢慢開始衰落。倒是隔壁日本,把這個名字保留著。
此時民間的會,以東南兩浙和福建路最興盛。他們臨海,最常見的就是對外貿易。出海前百姓紛紛出錢入會,等到海船回來,按照出錢多少,貨物賣出去之後賺的錢分配。這種傳統源遠流長,後世這一帶還是經常有非法集資,算是一脈相承。
在內地,則以社居多。比如養牛的成本高,便有牛社。幾家合養一頭牛,輪流使用。比如農田要澆水,便就有水渠社。大家合挖水渠,一起使用。比如農民買不起農具,便就有農具社,一樣是合資出錢購買,一起使用。當然最常見的,是跟宗教有關的「香社」。
想來想去,王宵獵覺得最值得官府推廣的,是供銷社。全國形成一張網,在產地買進貨物,在其他地方賣出。對於貨物流通,有巨大意義。不過到底要怎麼去做,還是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所以這裡立的第一個社的籌備處,就是供銷社。
至於另一邊的軸承社,就與機械有關了。
對工業來說,這個時代最有前途的當然是蒸汽機。問題是王宵獵自問自己的知識儲備,十年八年想做出合用的蒸汽機實在是難。時間久了,對這個亂世來說又有什麼用處?除此之外,機械第二重要的就是軸承了。有了軸承,許多機械就會變一個面目。
軸承中國古已有之。到了這個時代,常見的有青銅軸承,其實鐵軸承,還有木製軸承。不過製作粗糙,精度太低,只能使用於車這種精度不高的場合。王宵獵建一個社,就是要專門研究,製作出精度更高更合用的軸承出來。用這些軸承,發展出一些小工業出來。
在王宵獵的思想里,這兩樣是最重要的。供銷社是社會組織,軸承則是技術發展。
對於農業,最重要的當然是種子。特意建一個種子社,精選各地良種,進行優中選優,還可以雜交育種總有良種出來。有了好種子,再廣建溝渠,農業產量很快可以上升。
至於其他的社,是王宵獵想起來,先建一個在那裡。慢慢摸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