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第二十四章石牆_頁2
精神好像不太好,那是因為他昨晚沒睡好的緣故。
昨天皇帝找他談了大半天,問的最多就是東北防務,意猶未盡又說今天再談。杜暹回去之後一尋思,皇帝肯定要問幽州之策,連夜查閱收藏的書冊琢磨這事兒,幾乎沒睡個好覺,就快天亮的時候小睡了一會兒。
杜暹情知一個方略要真正能落到實處,不僅要顧及實情時宜,還要考慮當權者的偏好傾向,否則得不到支持再好的辦法也是枉然。就像上次準備打突厥時,杜暹就琢磨到了薛崇訓的性子,提出重視騎兵的言論,結果就很順利地得到了重用。他才剛剛中年,正是精力旺盛有志於仕途的年紀,對於人人羨慕的爵位不看重,反倒看重實權衙門可以有用武之地的位置。
這次杜暹照樣將薛崇訓的思想細細琢磨了一遍,心裡已有了數,有些想法和大部分朝臣完全不同,難怪薛崇訓將其視為知己一般,常常覺得很有默契。
薛崇訓果然問杜暹對治理幽州的意見。杜暹早有準備,沉吟片刻便答道:「東北有契丹、奚部落率帳內附,王賢之、趙瞿等人就地安置,臣不以為然。安撫少民本無可厚非,可是東胡不斷向西遷徙人口已有擴張之象,若是幽雲之地胡人再增多,非長遠之計,幽雲早已是漢民占據的土地,沒有半點退讓的道理;不過暫時看來倒也無傷大雅,就近安置也能節省人畜之力。若是陛下謀百年之策,便應改變幽州以往的做法。」
一席話中讓薛崇訓品出了似曾相識的言論,這不是有預防胡化的意味麼?薛崇訓本來以為當下沒人能想到那個問題,自己能想到也是因為前世見識的關係,不料從杜暹口裡聽到了類似的東西,心下便很受用……有一種自己的思想被理解認同的愉悅感。
薛崇訓欠了欠身,很有興趣的樣子,繼續問道:「若是更換幽州文武官員,應如何定新策?」
杜暹道:「中樞應給予地方權力因地制宜用策。」
此時的地方治理當然有自主權,主要交通緩慢,受條件限制京師沒法詳細地遙控,只能給一個模糊的政令。因此薛崇訓對這個回答不怎麼滿意,又問:「若是杜將軍在那邊主持大局,又用何策?」
「請陛下允臣在圖上指出。」杜暹站了起來,見薛崇訓點頭才走到他畫的那副大圖旁邊,找到了東北角的位置,指著一個地方道,「契丹和奚近年常常聯兵犯邊,幽薊等地不得不擴充邊軍團練備邊,青壯不足便用胡人。故幽薊首要之務仍是兵事……營州,居於關外,若能取之則攻守易勢,奈何漢軍屢次進擊反覆爭奪營州,未能站穩腳跟。若是臣領幽州事,必先整軍請旨攻取營州,這是必要的第一步。」
薛崇訓贊同地點頭道:「打下來守住,咱們在關外才有一處靠譜的據點,到時候送些流放人口以及資助各地失地災民遷徙,消化關外的土地才是開疆擴土之王道。」
杜暹繼續說道:「第一步因漢兵多次失利看似艱難,實則容易,無非就是打贏仗而已,短期就可能實現。第二步才真正不容易……陛下請看此地周圍的地形,三面天然屏障,若是經營妥當,定然固若關中之地,成為東線拒胡人以國門之外的要衝和根基所在。居幽雲而圖關外,進可攻退可守,強盛之時向遼河一帶擴土,內憂之時可保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半壁無虞。故臣以為在幽雲之地重修長城、築工事堡壘實乃百年長遠大計。但此策不僅巨耗國力,更改變前朝不修長城的做法,恐國內反對之聲不絕,故艱難非常。」
薛崇訓聽罷不置可否,其實杜暹的想法和自己很有相似之處,但正如杜暹自己說的,這裡面涉及很多東西,薛崇訓無法輕易考慮得通透。別說朝臣可能會反對,就連他也有些想法沒能通透:長城,這種幾乎作為華夏文明象徵的東西,利弊功過該如何定論?
唐朝前期軍事強盛時是不修長城而定四方,可一旦進取的勢頭減緩,問題也非常多,其中一個讓薛崇訓十分有防範心的就是胡騎傭兵……是收買的胡人騎兵可靠,還是那些呆笨的石頭城牆可靠?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