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374 新技術
簡單的對比一下兩種測距儀我們就能現:合像式測距儀利用一根水平長管作為基準長度,在其兩端設置物鏡組,物鏡組的光軸垂直於測距基線,測距時分別產生關於目標的影像。一側在目鏡中成的像只有上半部分,另一側只有下半部分。由於測距基線的的存在右側的像相對左側的像偏右。通過旋轉偏光鏡使上下兩像重合。通過測量偏光鏡旋轉的角度就可以換算出與目標的距離。
體視式測距儀與合像式測距儀類似,不同之處在於目標在目鏡中成像後,測距人員通過在左右目鏡中同時觀察測距儀兩端對同一目標所成的像,由人通過視覺感官來對目標進行感覺。此時通過前後移動目鏡中的光標,當操作人員感覺目標與光標重合時直接讀出距離數據。
體視式測距儀的誤差之所以小於合像式,是因為其測距是依靠測距員視差直接感覺距離,直接得出距離數據,而合像式測距儀是通過對準上下兩部分的像,只要沒能將像完全對準(而這是十分困難的),誤差就將在角度對距離的換算中會被放大。
所以在遠距離上視線張角較小時,體視式測距儀的精度將優於合像式。而且體視式測距儀對於不規則外形的目標也具有測距能力,所以體視式測距儀常用於校射和防空。
合像式測距儀雖然遠距離測距精度不高,但是相對於體視式測距儀來說,其對於人員的操作壓力較小,而且得到近處目標距離精度也較高。所以雖然遠距離精度對於體視式測距儀處於劣勢,但用於對本方艦隊航行時航跡標繪還是有意義的。因為此時的目標是近距離編隊中的友艦和固定的航標,而且此時需要較快的數據率,同時可能需要快轉換測距的目標,而對精度要求較低。所以合像式測距儀一般適用於這種場景。
當然不管是合像式測距儀還是體視測距儀都屬於光學測距儀,對光學玻璃和磨鏡工藝都有比較高的要求。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搞得定的。其對使用的人員還有比較高的技術要求,並且反應度比較慢,並不適合一兩千米內的炮戰。
對坦克兵來說,迫切需要一種測距度更快更準確的測距儀。而很顯然不管是合像式測距儀還是體視式測距儀都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唯一能滿足這種需求的也只有雷射測距儀了。不管是反應度還是精度,雷射測距儀都能完爆上面兩種傳統的光學測距儀。唯一的問題是,當時落後的工藝制約了雷射器的體積和功率,而且早期的第一代雷射測距儀對人眼還有一定的損傷。
當然對於急迫的紅軍裝甲兵來說,這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在充足的資金投入下,刊用的裝甲兵雷射測距儀在1944年上半年就誕生了,最初的那一批裝備給了t54坦克。這直接導致t54的戰鬥力直線上升,配合d1ot和新的1oo毫米滑膛炮,終於可以在遠距離上精確的狙殺德國坦克了。一要
當然,也只有少數t54和原is系列的重型坦克才能享受安裝雷射測距儀的待遇,這一批坦克也僅僅裝備給近衛部隊,畢竟第一代雷射測距儀的造價頗高,並不是廉價的t34和t35能夠享受的。
不過紅軍也沒有停止改進t34和t35的火控,雖然不可能給它們安裝昂貴的雷射測距儀。但在李曉峰的建議下,紅軍裝甲兵開始在低檔坦克上普及測距機槍。所謂的測距機槍其實就是跟坦克炮同軸安裝的重機槍,在15oo米左右的距離上,該機槍的彈道特徵基本跟坦克炮一致。
具體的使用辦法是:當炮長現了敵人之後,立刻進行測距,然後按照測定的距離裝訂測距儀機槍的標尺,再立刻打一個短點射。之後觀察測距機槍曳光彈的彈著點,如果擊中了目標,就立刻用坦克炮射擊。否則,則說明測距失誤。按照測距機槍彈著點進行修正之後再次射擊,直到命中目標為止。
實事求是的說,測距機槍的性能有限,不過是火控設備展早期的「對付」的辦法。對於提高遠距離射擊的命中率效果有限,尤其是對射擊遠距離移動目標不是特別給力,而且操作比較繁瑣,尤其是在測距一項上並沒有本質的改進。
不過在1943年,這已經是很高大上的解決方案了,至少廣大紅軍坦克手還是比較歡迎這個方案的。很快在1943年7、8月份。一場給t34和t35改裝測距機槍的工程就風風火火的展開了。
而從1943年1o月開始,德國坦克兵就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