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豪商 第484章 挖好坑再走 中_頁2
指揮,再去自行招募修造廂軍,然後去負責幾棟「筒子樓」的修造。只要能夠按期保質的完成工程,呂嘉問馬上就能為負責的試銜修造指揮求來正式的官身。
這個法子將來怎麼樣不好說,不過在正式的官身沒有放出去前,那些試銜修造指揮肯定是會賣力的。
所以現在呂嘉問並不擔心都亭驛的工程做不下來,真正讓他頭疼的還是兵營的拆遷!
他也知道這個坑不好填,只是為了官營開封府地產業的大計不被破壞,才硬著頭皮接了差遣。
呂本知很快就將紀憶、朱勔帶到了呂嘉問的書房門外。呂本知對朱勔道:「你稍等片刻。」然後就一直書房的大門,「憶之兄,家父還有些事情要問,且和我一起來吧。」
「好。」
紀憶應了一聲,就跟著呂本知進了書房。書房裡面,呂嘉問正低著頭在看一本剛剛出版的《文曲星》雜誌,眉頭皺著,仿佛在苦苦思索。
紀憶行了一禮,「下官紀憶,見過呂學士。」
呂本知將圖紙放在了書桌上,「爹爹,這是紀憶之所薦的平江朱都料畫得圖紙。」
「放著吧。」呂嘉問抬起頭,看著一臉恭敬笑容的紀憶,「紀憶之是吧?」
「正是下官。」
「聽說你和那武好古是好友?」
紀憶似乎早就料到呂嘉問有此一問,笑著回答道:「曾經是朋友。」
「現在不是了?」
「不是。」
「為何?」呂嘉問好奇地看著紀憶,「老夫可聽聞此人的為人相當豪爽夠義氣啊。」
「武好古的確仗義疏財,」紀憶道,「他的為人,下官也是佩服的。不過……他的道,不是下官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他有道?」
「有。」紀憶說,「盜亦有道,何況一代儒商。但是儒商之道,不是下官的道。」
「你不也是商家出身?」
紀憶一笑,「下官只是商家出身,並不是商人。若論家世,那武好古倒是正經的士族出身,並不是商家子。」
商人出身和經商的人,並不是一個概念。紀憶的家族的確是商人出身,在唐朝的時候他家祖先是有「市籍」的商人。而武好古只是經商的人,並不是商人出身,他家祖上是出過媚娘女官家的……
「士族?」呂嘉問嗤地一笑,「本朝可不講究這個。」
說著話,他用手指敲了敲書案上展開的一本《文曲星》,「憶之,看過這一期的《文曲星》了嗎?」
「看過了。」紀憶回答。
「覺得怎麼樣?」
紀憶答道:「下官覺得可以一試。」
呂嘉問和紀憶說的事情當然是試驗府兵制了。兩個人都沒有察覺出「實踐論」的大坑,只想到「省錢又安全」的府兵制了。
「武好古為何要在自家的《文曲星》上提及此事?」呂嘉問不大明白地問。「他不是支持搞騎士的嗎?」
「那些騎馬之士,其實也是府兵啊。」紀憶笑答道,「唐初的時候不也有勛貴官員子弟充內府衛士的?李世民在太原還召集到2000玄甲精騎,想來都是富庶人家的精壯武人。」
理想的府兵制其實是需要一個軍事貴族階層作為核心的,而且府兵制理論上是從地主富農中挑兵,實際上就是讓富人和上層社會承擔兵役。
作為回報,國家自然要把做官的權利獎勵給軍事貴族和府兵了。也就是說,若要官,先當兵!
因此府兵和科舉制度是天然對立的……在隋唐時期,科舉出身的官員占比很小,唐朝從開國到滅亡,一共舉行了266次進士科考試,入取了六千多人,平均每科不過25人。而在唐初府兵制沒有敗壞的時候,要考上進士恐怕就更困難了。
而宋朝科舉大興,民間的富裕階層大多習文棄武,根本不可能充當府兵了。
如果真的要恢復府兵制,那就必然要大幅減少科舉取士的人數,同時重建軍事貴族。
紀憶說:「白波武家本就是皇封的義門,相州韓家更是一等一的豪門,大名潘家是開國勛貴,就連陽穀西門這樣的家族也是一方豪強。若是府兵真要大興,對他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啊。」
「原來如此,」呂嘉問點了點頭,自言自語道,「不過這樣的府兵